第212章 秦王变法(五)(6 / 8)
质剂焉”。“傅别”、“质剂”都近似予现在的票据。春秋战国时期,曾通行皮币,“昔者大王居分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民间也曾通行作为交易媒介的牛皮。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曾制造白鹿皮币,后人多认为是一种筹集国用的债券。东汉也用过类似里布的布币。魏晋南北朝兴起了寺院柜坊及豪门郾店,吸收存款。出具可流通的存款收据,在市面上流通。
唐宋时期柜坊设立得更多,可发行的帖已深入人心。《太平广记》引《唐逸史》说:“汝要钱,可索取尉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也”。吴曾的《能改责漫录》中,也有“取笔写帖付生日:持此於梳行郭家,取十千钱,与汝作业。”此二篇虽为当时神话小说,但钱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是可见的。
柜坊接受存款人的帖(就是支票),就支付通货的事实,在大唐就已经有了。就是到了北宋时代,在健全的柜坊中也还是这样的实行着。大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印刷、造纸业也得到较大发展,此时期印刷、造纸、丝织、金属、陶瓷等手工业品都有很高水平。甚至可以说,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如已出现“飞钱(汇款)制度。作为纸币的基础,大唐造纸术在汉代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据新唐书载,大唐已开始用厚纸制作和使用纸器、纸杯。在晚唐,中国已经发明了用植物纤维造成举世闻名的宣纸,这就为宋代使用纸币打下了基础。
本书前文曾说过,唐宪宗时,就有飞钱和便换,凡商贾到京师,可将钱送存诸路进奏院(各地在京设立的驻京办事机构),也可送存在诸军、诸使、官家,由收存人出给收据,然后持收据可到异地取钱,购办货物,这是一种异地兑钱的凭证。唐人赵磷的《因话录》中就有一例“有士鬻产于外,得钱数百缗,惧川途之难责也,祈所知纳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套之衣囊。”而五代楚王马殷,大量发行笨重的铅币、铁币、市上用的契券,其中契券也有纸币的性质。
到了北宋时,当时四川仍行用铁钱,因钱重价轻,不便使用,商人乃出具收据形式的纸帖,在市面上通行。宋太宗初年,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成立了交子铺,发行交子,用铜版印制,以便通行和兑现,后因交子舞弊,经营不善而归官办。商办交子因能够兑现,故有信用纸币的性质。
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真宗初年,仍称之为“交子”,那时候北宋朝廷开始筹议将交子改归官办。仁宗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