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掌控四镇(三)(8 / 12)
,施以威德,则义真在网罟之中,不足取也。’赫连勃勃依计而行,遂得关中。东、西魏对峙初期,东魏采取战略攻势,西魏只得闭关守险。东魏天平三年,高欢发军三路攻关中,以猛将窦泰攻潼关,另以军攻武关,自率主力从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锐,击破攻潼关的窦泰军。攻潼关之军既败,高欢只得全线退兵。”
他微微一叹:“若说此前时日太远,那么高祖旧事,总不远吧?高祖自太原起兵,入关中后,当即遣世子建成率兵把守潼关以备东方之兵,自己从容经营关陇,开创大唐基业。安史之乱时,安贼率铁骑自范阳南下,连陷河北、河南。洛阳守将封常清败走陕城,对守陕城的高仙芝说:‘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高仙芝从其计,合兵守潼关。叛军进至潼关,久攻不克。叛军对关中的攻势暂被遏止。哥舒翰代高仙芝守潼关,也一再挫败叛军的进攻。只可惜……”
这后面的话他不敢乱说了,但李曜却不在乎,接口道:“只可惜玄宗皇帝急于求成,诏令哥舒翰主动出关寻战。哥舒翰被迫出关与叛军作战,大败,潼关亦随之失守,叛军遂得以侵入关中,玄宗被迫幸蜀。”
如今皇室衰微,李曜以大镇节帅身份,跟自己的部下说这种话,自然是没人追究得了,史建瑭听了也只是点头,毫无半点不适。唯独李袭吉毕竟是典型的儒家弟子,闻言还是略有些尴尬,岔开话题道:“纵观战史,东、西争战,无不以潼关为必争之地。潼关作为关中与中原之咽喉,扼之则可以断东、西方之间往来通道。潼关为关中所守,足以保障关中东部门户,失之则关中必危。故历代经营关中者,无不重视潼关的守备。节帅既欲环围长安,制霸关中,则中原不能不虑,潼关不能不守,否则一旦潼关失陷于朱温之手,今后我军在关中,可就十分被动了。”
李曜还未说话,史建瑭已然皱起眉头:“既然潼关必守,那武关岂非也是必守?方才李支使也说了,汉高祖刘邦当时杀入关中,因为担心潼关天险而走了武关,如今我等既要防备朱温,自然也须防备武关这一路。”
武关在后世陕西省商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穿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径至陕西蓝田,下临长安;向东南下行,即至南阳盆地。武关则在其东南出口依险而立,扼守这条通道,为关中东南门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