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力挽天倾(叁一)(4 / 12)
备。
刘仁恭对于契丹的防御在后人看来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久辱于外夷的宋人对刘仁恭更是钦佩不已,但李曜穿越之后,纵观此时形势,对此心态极其不屑。刘仁恭幽州政权多年穷兵默武,民困兵疲,己是虑亡不暇,其对契丹毫无优势可言,后人只是就其初期的几场胜利而夸大了其对契丹的遏制作用。而其所以能与契丹周旋多年,其实自有其特别的原因。
李曜不希望幽州的统治者太过无道,是有着长远考虑的,绝非单纯的对刘仁恭父子不满。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纵观契丹的发展,多受幽州之影响。至晚唐五代,刘守光无道,军士亡叛,多入契丹。阿保机利用这此汉人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手工业,建立城邑,完备文法,由此实力益强,遂能平定叛逆,战胜诸部大人,称帝建国,崛起于塞外。
李曜曾经思考,若是幽州不乱,阿保机是不是还有这般能耐,将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汉化,进而称帝建国,创立大辽,从而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对汉人帝国的压制?
他通过河东军械监商队们搜集的情报,详细分析了幽州辖区地形、军事实力、经济基础等各个方面,最终认为,只要幽州不乱,至少能让阿保机的崛起不至于那般顺利,并且能在较长时间内抑制契丹的迅速强大。
唐代幽州镇辖境虽有变化,但不是很大,境下长期辖有幽、涿、蓟、瀛、莫、檀、妫、平、营九州,大约三十五个县。到如今,辖有幽、蓟、营、平、檀、顺、儒、新、武、妫、涿、瀛、莫十三州之地,并有安远、卢台、山后八军等。不过,此时的辖州数较之前为多,当然幽州镇辖境并无多少改变,十三州是由旧有九州分置变更而来。历史上从刘仁恭掌握幽州,至光化元年刘守文袭取沧州义昌军沧、景、德三州,约十八个县,刘仁恭父子大致辖有十六州地,约五十四个县。
幽州镇按所处地理位置可分为山前、山后两部分。所谓山前,从五代至宋、金,习惯上将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军都山、燕山巡南地区,统称为山前。初无确定的地域,至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时,才有山前八州的名目。北宋末年所称山前,包括宋人企图收复的山南失地的全部,当时曾预将山前一府(燕山)九州(涿、檀、蓟、顺、易、平、营、经、景)之地置燕山府路,相当于后世河北省大清河以北、内长城以南地区。所谓山后,刘仁恭据有卢龙之后,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置山后八军以防御契丹,至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时,才有山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