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三辕各辙 (2)(12 / 22)
韩非也红着脸呵呵笑了。
弟子们在祭台下的草地上围着荀子坐成了一圈。老师对出山弟子做临别告诫,是传统风习,也是出山礼中最要紧的一环。春秋以来,每每有大师对弟子的临别告诫便是立身箴言,甚或成为谶语。所以非但出山弟子极为看重,在馆弟子也是人人上心。弟子们都知道,老师非但学问渊深,且通晓阴阳相法,虽写了《非相》篇专门批驳相人之术,然识人料人却是每每有惊人之语。今日两位大弟子出山,也是苍山学馆第一次行出山礼,老师必有非常告诫,更是不敢轻慢疏忽。
李斯肃然起身一躬:“弟子出山,请我师金石针砭。”
荀子缓缓道:“李斯呵,老夫送你十六字,但能持之,必达久远也。十六字云:恃公任职,恃节谋事,心达则成,志滑则败。”
“敢请老师拆解一二。”
荀子既淡漠又凝重:“子乃政才,然关节不在持学持政。为政生涯,才具一半,人事一半。明乎此,大道可成矣!”
“我师教诲,李斯铭刻在心!”
韩非起身一躬:“弟子出山,敢请我师箴言药石。”
“子乃性情中人也!”荀子轻轻一叹,“但能常心待事,衡平持论,为政为学,皆可大成矣!”见韩非还是愣怔怔看着自己,荀子思忖间又补一句,“屈原者,子之鉴戒也!”
“谢过我师。”韩非似乎想说什么,终是没有开口。
陈嚣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老师,两师兄该上路了。”
“好!”荀子站起一挥手,“老夫与你等一起出山!”
弟子们一声欢呼,便簇拥着老师,簇拥着李斯韩非,在花草烂漫的山道上逍遥而下。到得山口,望着山下一线官道,几乎所有人都同时止住了脚步望着额头已经是涔涔细汗的老师。荀子不禁笑道:“出山终须一别,老夫便歌得一曲,为你等四人壮行如何?”李斯韩非两人尚在愣怔,从来没有听过老师歌声的少年弟子们已经万岁声大起了。执事的陈嚣却颇是尴尬地笑道:“可惜也!没有抬老师古琴来。”“我有陶埙!”蒙恬从皮袋摸出一只黝黑的物事举着高声笑道,“老师,是否楚风格调?”荀子慨然一笑:“好!楚风招魂曲了。”
蒙恬答应一声,双手捧定陶埙一沉心气,深远高亢而又略显凄楚的埙音便在山风中呜咽飘荡起来。楚歌自成一格,与中原歌咏大是不同。首先,楚歌词句长短自由,韵脚亦可有可无,不若中原大多四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