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再战强敌(3 / 5)
的地空火箭,这极大地丰富了德军对抗苏军的能力。
要想用以步兵为主的德国军队击败机械化程度大大高于二战时期的苏联军队,林恩不仅要依靠日耳曼军人出色的单兵素质与坚韧意志,更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事实上,由于时刻处于苏军的威胁之下,林恩和军队将领们早就着手准备了多种应对措施,包括把国家的主要工业力量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将东部和中部地区腾出来施展机动战术;调整预备役制度,仅将18至48岁的健康男性列入预备兵员,集中人力物力对这些预备人员进行严格和充分的训练,使之在接受征兆后能够尽快适应作战节奏。加上德军主力在战争初期竭力避开苏军锋芒,即便苏军在短时间内占领包括柏林在内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德国也将继续战斗下去,直至扭转战局。
当十万德国军民在柏林城郊奋力挖设防御工事之时,在柏林正东约65公里的塞洛镇,汉斯·霍伊纳透过柴房窗户窥视着行军中的苏联部队。早在天亮之时,他居住的房舍就被一群苏军士兵征用,看样子是临时用作落脚休息处,而显然是看白发苍苍的霍伊纳又老又木,苏联人只是将他驱赶到屋后的柴房,而没有将他拘禁起来或是远远驱离。在过去的几个小时里,霍伊纳一直观察着从附近通过的苏军队伍,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他们的规模、配置以及其他情况,然后通过隐藏在柴房里的通讯设备将情报传递出去。让苏联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德国的东部边境,这样的观察哨和观察员数以千计,而且参与者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基本上都有过在德国军队服役的经历,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愿意为之效力,虽然身体状况已经无法适应战斗需要,却能够在这条特殊的战线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获悉苏军在柏林正面投入上千辆坦克和逾三十万兵力,南北两翼亦有苏军机械化部队策应包抄,林恩没有丝毫的惊慌,他从一开始就判断柏林是苏军的主要进攻目标。与元首的策略所不同,林恩从没有打算要死守柏林,他认为静态防御不仅不能为弱势一方提供生机,反而会造成兵力上的浪费。动员军民在柏林城外挖设战壕、在城内构筑街垒只不过是为了误导苏军判断,让苏军将领在进攻准备上多耗费一些时间。
烈日之下,随着防空警报的响起,成群结队的苏军战机以铺天盖地之势向柏林飞来,而呈现在苏联飞行员瞄准镜中的是德国首都战后重建的城区,这里有崭新的建筑、整洁的街道以及超过两百万无辜平民,由于战争来得十分突然,大多数外国侨民和外交人员都没来得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