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生气 (1)(15 / 23)
一朵偌大的红牡丹。泼墨画似的……匆忙之间,也不知我怎么就将红墨水瓶碰倒了。
十二时半左右,我踱出北影大门,站立在两条单行马路之间,招手拦车。
不知不觉的,我又有半个多月没出过北影厂大门。食堂、办公室、家——三点成一线,绞住了我的活动范围。半个月没出过北影厂的大门,却也从未感到憋闷。写作和科研是深居简出而不使人感到无聊的事,所以才值得热爱吧?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南来北往的出租小汽车,每三五分钟驶过一辆,十之六七无人搭坐。有时几辆衔接驶过,但任我频频挥手,竟无一辆肯停。四十分钟过后,我焦急起来。昨夜一场大雪,路面非常泥泞。据说,清晨有清路车撒了盐,怕的是雪被压实,路面滑,造成交通事故。
北影出入的熟人,见我伫立街心,问:“站这儿干什么啊?”
我答:“拦小汽车啊!”
“拦小汽车?就你这样?回家去换身衣服!”
那一日我穿了件很旧的蓝“棉猴”——已经是羽绒服时代,蓝布“棉猴”就不免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何况很旧。脚上呢,一双旧皮鞋,没鞋带——图上床下床方便。鞋和裤腿,被车轮溅满了污点。多日没刮脸,胡子特长。还肩背一个褪了色的士兵挎包——装的是承志要借的几盘古装武打录像带。整个儿一副上访者的形象。我想人家的话是不无道理的——大概以为我真是上访者,会耍赖不付车钱。于是匆匆赶回家,脱了“棉猴”,换件不常穿的风雪衣。临出门,想了想,将几包“长乐烟”塞入兜里。又想了想,翻出几本所剩不多舍不得再送人的小说集——自己的。用根塑料绳捆扎了,拎在手里。
重新站在马路中间,十分钟后拦住了一辆出租小汽车。
“师傅……”
“去哪儿?”
“海军大院……”
“不去!”
“师傅,师傅,我说得不对!先去新街口,再去海军大院……”
“包车?”
“这……多少钱?”
“一天一百八!算你半天,给九十吧!”
我寻思尽管张承志付车钱,尽管他是有些稿费积蓄的,九十也太多了呀!不替他还还价,有慷他人之慨的嫌疑,也觉得怪坑他的。
“师傅,你看这样行不行——四十五!海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