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运营指导(4 / 6)
鸡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即分散投资能分摊风险。
第三个是费雪效应。
费雪效应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第一个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
通俗的解释:假如银行储蓄利率有5%,某人的存款在一年后就多了5%,是说明他富了吗?这只是理想情况下的假设。如果当年通货膨胀率3%,那他只富了2%的部分;如果是6%,那他一年前100元能买到的东西现在要106了,而存了一年的钱只有105元了,他反而买不起这东西了!
如果央行提高货币供应量,那么在短期和中期中,对利率和产出分别会有什么影响?
在短期: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名义利率下降,但是短期中价格和通货膨胀预期都不变,所以会导致真实[资本存量]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
在中期:产出会回到自然率水平。由于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减去产出增长率,既然在中期真实产出增长率为0,所以通货膨胀率就直接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根据IS方程,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那么在中期,真实利率也将回到自然率的水平。由于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既然真实利率不变,以及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所以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就直接等于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总结如下:如果货币供给扩张10%,那么在短期名义利率会下降,产出会增加;而在中期,真实产出不变,名义利率和价格水平都将上涨10%。
在中期,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这个结论就称为费雪效应或者费雪假设。根据实证检验,通货膨胀的增长最终会表现在名义利率的上升上,虽然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第四个是弗里德曼“三效应”学说。
弗里德曼“三效应”学说是指弗里德曼在承认流动性偏好理论正确的基础上,认为货币供给增加会产生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和通货膨胀预期效应,这三个效应达到一定的程度,不仅可能抵消流动性效应,甚至可能使得下降的利率再度回升。
(1)流动性效应:又称为资产调整效应。即在均衡利率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增加,刺激非货币金融资产即有价证券的需求。因为人们对其金融资产的构成有固定的判断,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公众来说,就是金融资产的相对减少,货币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