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无所不能(5 / 10)
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此外还先后干过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行政长官和外省总督等,他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
现今也适用于经济领域。通俗地讲,可以解读为:“当一个部门(企业)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修昔底德陷阱: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
真正使得这一概念发扬光大的是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格雷厄姆?阿利森。在这名前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看来,来自比尔国的恐惧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是东国世纪。在其新著《注定一战:艾玛国和东国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一书中,他满怀无奈地指出“我们不必成为东国的奴隶,但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其强大”,否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必有一战”。较之于沃克,阿利森的逻辑看起来更为简练干脆,崛起国和霸权国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没有人能够走出这片霍布斯丛林,在他深入研究的包括英德战争在内的16个案例中,有12例是以国家间的公开冲突告终的。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米兰国成为南大陆和西大陆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米兰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东大陆,印本国崛起之后,就想挑战老殖民地在东大陆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印本国为中心的东大陆秩序,最终爆发了印本国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东大陆其它国家的战争。
霍布斯丛林:每个人都是其他个人的敌人
霍布斯丛林是社会学中一个可怕的名词。这是社会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设想的“原始状态”,在“无政府丛林”状态里不承认什么是“我的和你的”,不接受人们之间的分界线,没有法律,没有惯例。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描述为“贫穷的、孤独的、险恶的、野蛮的和短缺的”。由此生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