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开导袭人(4 / 5)
为世俗观点所局限,选择甲公司前景最广阔,个别几个同学选择了乙公司,但是对于办公室自我布置,认为需要修正,毕竟6S现场管理理念在他们的课本上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出现,6S标准可不允许办公室随意布置的,而是严格按照公司统一标准执行!对于丙公司,同学们居然统一认为这样的公司很人性化,但无法存活太久的。
这位管理学教授揭示谜底:甲公司正是已经倒闭的香蕉手机公司所执行的模式;乙公司则是神谕软件帝国的现在执行模式;丙公司是大名鼎鼎的宝宝软件公司模式。这三家公司的现状如何,大家应该是知道的。
第一个问题,“上下班打卡”应该放在员工考核的第几位?
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员工绝不会因为公司要求打卡或不打卡,而懈怠了工作,相反没有太多条条框框束缚的宽松工作环境,却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做任何事情都应“以终为始”,我们在管理和考核员工之前一定要想明白我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比如:对一个设计策划人员,我们要的是创意;对一个销售人员,我们要的是产品销售的业绩,而不是上下班是否忘记打卡。
管理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把管理只盯在上下班打卡上,而忽略了其他,那我们的管理人员就可以不要了,因为打卡的事儿,机器就能胜任,而且比人会做的更加准确、公平、公正。
第二个问题,考核员工的项目越多,就越能管好员工吗?
经常看到一些企业的考核非常复杂,考核指标之多,量化之难,操作之复杂,到了事实上无法实施的地步。比如:一家公司对于一个销售代表的考核居然有7个指标:任务完成率、管理能力、公关能力、费用率、人品、上报方案的质量、衣着谈吐,等等。
这哪里是考核一个普通的销售代表呀?如果按照这家公司考核中的一些量化指标,能做到60%就已经接近一个销售经理的能力了,他怎么可能只做一个销售代表呢?这些考核指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一名销售总监的标准了。
如此这般,是越考核越不得要领,越考核越觉得员工素质越差,越考核越觉得体系不完善。以上考核项目这么多,而效果不佳的关键是考核没有聚焦。
我们究竟希望销售代表给公司带来什么?思考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就考核这个关键指标就行了,其他的是管理问题。后来他建议考核指标由7个改为两个,结果好得出乎意料。
第三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