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北落日(7 / 8)
,可半点进展都没有。
铁木真暴跳如雷,绝不甘心就此罢手。可是老天不作美,九月的秋雨如期而至,西北骤然寒冷了。雨季中,泥泞中,成吉思汗游目四顾,忽然间灵机一动。
他看见了黄河。
中兴府依河建城,这时正是雨季,河水大涨,此时不引水灌城还等什么?说干就干,蒙古兵以百余匹战马的代价决开了黄河大堤,滚滚河水冲向了中兴府城门。
有一些不太严肃的史书,或者稍带演义的小说记载过这次决堤,在描述中蒙古人从开始时就错了。他们生存的环境里,像斡难河、怯绿连河、额尔古纳河等都水势平缓,尽管河道宽阔,但也从未有过破堤决坝一泻千里的惨况。
蒙古人不知道黄河的威力。
当他们决开大堤水势横贯而出时,先遭殃的不是中兴府,而是蒙古大营。水势比蒙古马跑得还快,负责决堤的部队根本来不及通知大营,眼见蒙古远征军就要被水流一扫而空,关键时刻,苍凉的蒙古军号起了作用,铁木真全营皆起,迁上了附近的高地。
由此,才躲过了一劫。
事实不是这样,蒙古人早有准备,他们除了驻扎高地之外,还在营外垒起一条外堤,用以阻挡水势。引水灌城从九月起,至十二月时才见分晓。
久被浸渍的中兴府城墙岌岌可危,已经处于随时坍塌的边缘。可是相比之下,那条外堤就更加不堪,它率先倒了。
黄河水浸漫蒙古军营,军械物资,尤其是随军食用的牛羊几乎全被冲跑,蒙古远征军没有吃的了。这是一把真正杀人无数的刀,无论谁都没办法反抗。
摆在铁木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全力攻城,在全军饿倒之前打开中兴府的大门,然后祈祷里边的食物够多;二、立即撤军,尽全力迅速接近蒙古本部,同时通知本部运尽可能多的物资接济,在饥饿来临前两相会合。除此之外,再没办法了。
上面是常识,铁木真却偏偏都不选。
全力进攻中兴府根本没有胜算,兵强马壮士气高昂时尚且没能成功,何况帅老士疲战力将衰?至于立即撤兵,那才是找死。党项人只要派兵远远地跟着,等到蒙古人饿倒,那时必将全军覆灭!
既要退,更要潇洒高调地退,让党项人怕到骨子里,根本不敢追,才退。
成吉思汗遣返被俘的西壁讹答进中兴府向西夏劝降,夏襄宗胆战心惊之余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活下去,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