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英雄的黎明(10 / 19)
从淮西兵变以后,他最担心的就是军队。剖析心理的话,现在,他兵强马壮,却仍然卑躬屈膝,向女真人求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不信任自己的军队。
试想,如果他的军队在北伐中不断壮大,会是怎样的局面?
是金国的末日,还是他赵构的死期?
两难中,赵构等到了议和事件中,来自文官集团的最强烈的攻击。这一次,他和秦桧都承受不住了。
胡铨,字邦衡,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非科班出身,因贤良方正被推荐,跻身官场,时任枢密院编修官。这是个没有多少实权的位置,相当于国防部里的一个小科员。
胡铨写了一份奏章,字数不多,共一千两百四十个。与当时动辄万言以上的文章相比,实在很不起眼,但要看他写的是什么。
以金国诏谕江南事件为背景,胡铨将涉及此事的南宋官员从上至下,从赵构、秦桧到使者王伦,都尽情地批判了一番。他的用语或许没有方庭实那样干脆透彻,但他的要求却震撼官场。他要求宋廷杀秦桧、王伦以谢天下!
以国贼之名杀秦桧。
这篇讨伐投降卖国主义的檄文一问世,立即传颂四方。宜兴有位名叫吴师古的进士出资刻板印行,让它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国。
讨伐秦桧的声浪达到了最高峰。
世人皆曰可杀,初入相府的秦桧顶不住了。宋朝的宰执们哪受过这个,一般来说,几句谣言就会让他们自动辞职,比如赵鼎那样的人,那才是爱惜羽毛的君子。这时,舆论到了这种程度,无论如何,他都得写辞呈。秦桧真的写了,一边递上去,一边转头对亲信说:“就让皇帝杀了我吧,这样才能平息民怨。”
赵构气得满脸青筋,这都怎么了?上书……又有人要当陈东!胡铨是吧,真不知他是怎么混进干部队伍的,好,杀了他。
可秦桧不让,他说这样会让舆论爆炸的,已经有人在说陛下不孝了,这时再杀言事者,就会不孝到太祖皇帝那儿去。
赵构深吸了一口气,他忍!他下令将胡铨发配得远远的,尽可能地远,到岭南昭州(今广西平乐)去。立即起行,哪怕他的小老婆有孕在身,也不得耽误。
秦桧长出了一口气,他爽了,对政治犯就是要从重从严。可是,偏偏有人又说不,还是他的亲信,“只莫睬,半年便冷了。若重行遣,适成孺子之名”。
真知灼见啊,秦桧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