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章(5 / 11)
哪怕他现在已经当上了村长,那些年被他姑支配的恐惧,早已铭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唉……
及至赵建设回到了家,这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老宋家其他人的变化倒是不大,顶多就是换上了新衣服新鞋子,唯独扁头迎风耸立的那撮毛让他颇为印象深刻。
当下,赵建设又出了家门,转个身就去了他堂妹家里:“妹夫啊!”
曾校长正在写新学期的计划书,这几年国家是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了,他也暗自庆幸当初没有因为一时的诱惑选择返城。在当时看来,他那么做傻得可以,可现在只怕连那些已经回城的都在后悔,因为那些人除非是考上了大学,不然极少有寻到好工作的,多半人甚至还窝在父母家中啃老。
反观他,因为那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成了十里八乡的知青模范,学校在去年又重新翻修了一遍,对比以前的公社小学现在的中心小学,要好得太多太多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城乡结合了,所有小学应届毕业生皆可以参加小升初的考试,只要考上了,就能去县里念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冷不丁的断了考试,学习好却没气运的人只能自认倒霉。
赵建设来找他的时候,他正在盘算这个事儿,见了人就随口说了出来:“前些日子,中心小学的校长来找过我,说他们学校今年的生源不足,让我们把招生细则规范一下,最好是禁止外村人就读。”
“凭啥?!”赵建设本来是想跟他说说老宋家扁头的事儿,一听这话直接恼了,“都已经改革开放了,还搞这些名堂?把谁当傻子呢!反正咱们当初建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把规矩定下来了,本村的学费免,只收书本费,外村的一律按规矩收费。”
就因为红旗小学的这个规定,直接导致了附近村子的人都愿意把孩子送过来,反正收费是一个样儿的,读哪儿不是读呢?当然要选个离家比较近的。
——这是以前的想法。
最近这两年里,因为红旗小学的小升初通过率达到了九成以上,正好国家又在玩命的宣传读书改变命运的事儿,一下子就给红旗小学竖了个金字招牌,直接导致中心小学生源稀缺,甚至还有县城里的人把自家孩子往红旗小学送的。
可这又关他们啥事儿呢?你自个儿没本事还怨别人太能耐?
曾校长知道赵建设一定会这么说,老赵家的人都是一个德行的,觉得蠢货就该自生自灭。
“假如,我是说假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