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七章 佘笙献计(2 / 3)
生疼,索性也就坐在了地上道着她的谋略。
景议眼睛一亮,又问道:“那可还有顾苏二府之事呢?苏府做事越发得过分起来,但苏府在大印的根基颇深,如若是将苏府连根拔起,朝廷官员的空缺又如何办?
且苏府这些年来手握着让顾家大伤元气的证据也有不少。”
佘笙看着湿漉漉的裙摆道着:“江南商户间也有句古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大商户里头偷税漏税延交税费之人甚多,作假账者更是甚多。
民女收旁的茶山茶馆之时,皆有前边掌柜的偷税之陋习,若是不理清前边的账日后若是地方官员督查下来后患无穷,可若是要补交税费理清账本又有一大笔银子支出。
于那时的民女而言,交出这笔税银来简直就是在我身上割肉一般的疼。但茶馆已是收购过来,不说官府追查,就是不拎清前边的账日后我要账会越来越糊涂。
寻到前边的掌柜的,都会说这一句账房先生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而官员亦是如此,民间又有一句古话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清官三年内贪得十万两是夸大了些,不过一万两银子定是有的,江南被百姓赞扬的清官不少,可也都是受了不少的钱财,富得流油得很呐。”
“你这又是为你行贿官吏脱罪来了?”景议看了眼她裙上的湿漉道着,“可在河边走,不湿鞋者并非无,刑部尚书白袁,府尹王浩宇岂不是皆是不贪一分的贪官?”
“陛下,我并非是为了自己脱罪,白大人与王大人二人皆是孤家寡人只活一人罢,全心全意为了朝廷政事,可谁也难保若是他二人娶妻生子之后亦能做个不贪一分的清官。
贪也分个轻重,罪也分个轻重。若非是苏家嫡亲直系,何人有愿意为苏家放弃功名利禄,也可取改过忠心官员者留下让其将功赎罪。
且大印各地官家书院不少,可年年开恩科或两年行一次科举。
若是一直不弄干净这官场上那些被河水浸得湿透了的鞋子,那湿气若是直达脑中,便已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景议点着头道:“可苏家占据要职不少,恐一旦苏府离去,迂腐书生新官袁怕是成不了气候,万一有个百姓作乱可不好了。”
“百姓动荡莫过于是吃不饱穿不暖有天灾人祸罢,若是苏家倒塌必定会收罗来一笔大量的银子,这笔银子给各州府让其开道造桥修坝筑堤开通沟渠造河道皆是利国利民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