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冀州不稳,曹操怒责曹丕(7 / 16)
正曹操的偏颇。
曹操已无话可说,只觉胸口仿佛堵着一块大石头,一口气上不来下不去——一代丞相焉能不明白事理?可是对于刚才的那一场发作就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能理喻,有对曹丕长期的不满,有叛乱之后急于遮丑的心态,恐怕更多的是他内心深处一直就不看好曹丕吧。尤其经过这一场西征,他似乎反而对曹植寄予的希望更高。究竟希望哪个儿子继位,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了。不过崔琰的话甚是在理,曹家实际上已担负起天下之重,家务已不仅仅是普通的家务,而是关乎天下命运的决断,有些事就连他自己都无法做主。曹丕这个长子也不是普通的长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儒家正统所在,这些重要的大臣固然看到其一些才干,恐怕更多的是看中他的身份。对于曹家这等不君不臣的家族而言,儒家礼法的正统观念已无可避免渗透进来,宗法制反倒成了曹丕最有力的保护,即便身为父亲兼丞相的曹操都难以撼动……
环顾着交头接耳的众臣、默默无言的儿子,曹操的火气戛然而止,反而感到可笑——身为臣子把天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管着比朝廷还多的兵,住着比皇宫还大的宅子,选拔官吏重才不重德,他曹某人可算是世间最离经叛道之徒,可是就连他这样的人都不能超脱正统与礼法的束缚。不想叫臣僚忠于朝廷而欲使之忠于自己,忠来忠去却不免归于故俗,君不君臣不臣,到底是应该叫属下安守礼教还是该叫大家背弃礼教?这世上还有比曹操更自我矛盾的人吗?曹操想至此不禁苦笑,笑自己的无奈;可只笑了两声,忽觉天旋地转脑袋剧痛,连退几步跌坐于地。
“丞相的头风犯了!快传李珰之来!”连臣僚带儿子全慌神了,搀的搀扶的扶,堂上一片混乱。那位方才还慷慨陈词的崔西曹,一不留神竟被身边的人挤了个跟头……
【世事不息】
曹操静静仰卧在鹤鸣堂,灌下一碗李珰之煎的汤药,又用冷水浸了头,已不似方才那么眩晕。赵氏与李氏一左一右跪在他身边,一个给他擦拭水珠,一个为他梳头。卞氏则一言不发抱着曹熊远远坐着,只是唉声叹气——曹丕是她儿子,她也不好说什么。赵氏、李氏都是聪明女子,眼睫毛都会哄人,跟着夫人过来能不明白是什么道理?手底下伺候着曹操,嘴里就念叨着曹丕的好,把这半年来曹丕如何礼待诸位夫人、如何照顾兄弟添油加醋述说了一遍。曹操在前堂被崔琰等劝解一番,在后堂又被两位宠妾开导,火气早消得差不多了,只是直勾勾望着卞氏。
卞氏明知丈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