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一)(4 / 6)
山丘陵以泰山为最高,其下有泰安。若一言蔽之,则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形胜,萃于泰安。泰安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由此纵横四出,扫定三齐,均成高屋建瓴之势。
以山东为交点,有两条河道,分别呈东西和南北向流过。此二者分别是东西部之间和南北方之间的交通大动脉,也是山东地位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渭河自陇山下流,流经关中,汇入黄河;黄河向东,穿越河南,经山东低山丘陵的边缘东流入海。渭河-黄河自古起着沟通东西之作用。转输关中的漕运必须凭借这条线路,为东西部之间的一条大动脉。山东和关中分处这条大动脉的东西两端。关中山川环抱,诚为形胜之地;自关中东出,历崤函、嵩山之险,便可下临东部平原地带,无关山之阻;若再往东,便是山东低山丘陵,这是东部平原地带少有的可以凭恃的地利。古称关中为‘百二之地’,山东为‘十二之地’,当有原因。
大运河在国朝东部的大平原上南北纵贯,连接浙江(无风注:就是后来的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水,为南北交通第一枢纽。在运河开凿以前,淮河支流泗水本来就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作用。泗水在黄河改道以前自山东南流,汇入淮河,稍加开凿,便能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西晋时,杜预曾鼓励王濬直捣建康,一举灭吴,然后率大军‘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可知汴、泗二水藉淮河而连通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应该是较早之事。桓温、刘裕北伐,都曾开通泗水水道。山东所处的位置,正好监控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另外,胶东半岛为海上运输的一大中转地。三国时,孙吴联络辽东的公孙渊,便经由此地。刘宋时,被北魏俘虏的朱修之取道辽东,泛海经东莱而逃回扛南。隋及我朝伐高丽,从海路发起的进攻都是以此处为前进基地。因此仆以为: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
李曜心道:“海路问题你看得还太浅,除了进攻高丽、连接辽东之外,元代经营海运,转输东南财赋供给京师,这里又是其一大中转地。就算连接辽东,也不是只走走使者就算输,到了明代,统制东北的辽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山东布政司,海路就是其往来的重要通道。”
但总的来说,李巨川的总结,在这个时代已经极其难得,李曜点头赞道:“诚如下己所言,山东地形的封闭性不如其它边角之地,三面均可能受敌,不易固守;且山东低山丘陵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