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王业之基(十七) (1)(19 / 21)
线作战的优势,有可能向西首先击破正面普军,直接攻击柏林。毛奇经过计算认为,这是个可以接受的风险,他赌的是1,奥地利军队动员和集结速度慢;2,正面普军两个集团军有能力在北面第2集团军赶到之前顶住奥军主力攻击。
宣战之前的6月2日,对普鲁士总参谋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一天,国王命令,毛奇有权向各集团军下达作战命令,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总参谋长成了实际上的军队总司令。6月8日,毛奇晋升步兵将军(二级上将)。按照后来普鲁士德意志军队传统,各级参谋长可以代替军事主官下达作战命令,无论由主官或参谋长下达的命令,效力相等,所引起的后果,由主官和参谋长共同分担。而参谋长的军衔比各级主官低得多,如果军长是中将,军参谋长可能仅仅是上校军衔。这跟中国军队不同,在解丅放军,参谋长是副职,军参谋长的军衔和地位是副军级,本身资历就高于各师长。为什么德军总参谋部会形成这个传统?笔者觉得是两个原因。其一,德国的各级组织当中(不仅军队,政丄府和公司也一样)权力的主要来源不在个人的声望和资历,而在于他所在位置的权责契约。换句话说,只要你坐在这个位子上,别人服从的是这个位子,而不是你个人。在东方文化中,权力更多来源于个人,无论你坐在什么位子上,个人资望不够,那叫做“沐猴而冠”,你指挥不动任何部下。这是文化的不同,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它的引申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选拔人才不仅要看个人才干,也要注意兼顾资历,否则脱离社会文化实际,会有后患无穷。其二,德国文化尊重专业技术知识,这跟中国和美国都不同:现代美国的政丄府和大公司是律师企业家这些文科精英掌握,而德国更注重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在19世纪普鲁士的历史背景下,参谋军官受过全面完整的技术知识培训,是军队里的专业人才,而当时军队指挥官的选拔,还要看家庭背景,越高级的将领,往往越缺乏完整的专业技术知识,比如几个集团军司令官,大多是亲王公爵。他们必须依靠专业参谋长的辅佐。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在德军传统下,指挥官如果是天才固然最好,如果指挥官能力不足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有一个能干的参谋长。
普奥战争的全过程几乎完全按照事先的预想发展,唯一在战略上出乎毛奇意料的,是奥军比他想象的还要消极,奥军总司令贝纳德克元帅(Benedek)从来没有以主力直接突击柏林的打算。富勒在经典巨著“西洋世界军事史”里,认为毛奇完全不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