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秦王变法(二)(4 / 8)
台了许多保护商业的政策。在《恤民通商制》中有这么一段话:“南寇陷之初,流人多寄溪洞。其安南将史官健,走海门者,人数不少,宜令宋式、李良瑍查访人数,量事救恤…如闻溪洞之间,悉藉岭北茶药,宜令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这只是大唐重商政策的一个缩影。商人在朝廷的保护下,促使商业的繁荣,商人群体也不断的壮大。
后世想知道大唐商人的具体数量已经不可考了,但是根据李曜最近的调查,仅长安城的东西二市,在过去承平时期就有工商店铺8万余家,工商业人口在30万人以上,当然最近这些年凋敝了许多。这些商人不仅仅只是在长安、洛阳、汴州等局部范围内经商,而是遍及全国各地,在丝绸之路上就有不少胡商。
大唐时期的中国的商业发达,尽管政府仍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过对商业的重视倒是空前的。大唐,丝绸之路把帝都长安和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商业贸易。从总的精况来着,丝绸之路编织了一条巨大的交通网。在这个交通体系中,有密如繁星的城市,有控制人员往来的关、卡,有提供食、宿、草料的驿站,有林立的客店和商铺,也有大型的“市”即现在的集贸市场。因此丝绸之路给大唐帝国带来的收益是难以想象的,唐玄宗“税商胡以供四镇”。这时候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绢帛,无论重量还是体积都非常的大,古代的交通条件又差,靠着骆驼、马的交通工具运输又非常的显眼。因此如何避免经商时携带许多货币带来的不便以及危险呢?这显然是大唐社会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
大唐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货币的严重缺乏。这是由于那些原因产生的呢?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两税法使得农民的赋税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种,地税征粮,户税征钱,分夏、秋两季缴纳。采用以钱定税、以钱完税,扩大了货币流通的范围,增加了社会对货币的需求。所以,两税法的实行是当时钱币不足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
实行两税法之后,“唐政府岁敛钱二千五十余万,米四百余万解以供外;钱九百五十余万,米千六百余万解,以供京师。”此时国家的收入中都是钱币,必然需要大量的货币。同时两税法的实行扩大了商品流通的范围,特别是边缘地方的农村,为了缴税,必须把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换成钱币,因此钱币开始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