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掌控四镇(二)(2 / 14)
工加买单。
武宗时期重用以李德裕为首的宰相班底也连带提高了中书省的权力,宦官北司的权力也相应被削弱。而李晔时期的宰相们,好一点的都被害死了,剩下的庸相们加在一起再乘以二恐怕也顶不上半个李德裕——准确的说自会昌之后大唐再也未出过真正意义上的名相。大唐自黄巢之乱后宦官权力也一度达到鼎峰,虽然迅速衰落,但同时南衙也一并衰落,相对来说以朝臣为首的南衙和中书省也无力抗衡北司。因此以宰相为重的政策在李晔当政时期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再如李曜刚才动问的宦官问题。大唐在黄巢之乱前,皇帝对于宦官集团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位的皇帝能力还算不错的话,一般都不会被宦官控制,也能执掌朝政,地方藩镇的实力也不能对中央政权构成致命危胁,宦官也未完全掌控朝政大权,这也为削宦创造了可能,但在大中时宣宗对会昌之政进行全面清算,也连带废除了武宗的削宦政策时,大唐就已经丧失了最后一次削宦良机。并且黄巢之乱后大唐与宦官集团已连为一体,两者互相依存,宦官需要靠着大唐这面旗帜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而大唐则要依靠宦官手中的权力——神策军——苟延残喘。所以李晔的削宦行动也只是加速大唐灭亡而己。
不过总的来说,李曜虽然对李晔的施政方法不敢苟同,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较同情他,毕竟李晔即位时,大唐基本上已经是无药可救,就算李晔施政得当也只是能让大唐多苟延残喘一些年而已。甚至偶尔李曜会想,如果自己当初穿越成了李晔,又是不是有能力将大唐挽救回来。答案是不知道。
因此听了李巨川的话,李曜点头,微微叹息一下,道:“如此说来,此时某还不便控制神策。”
李巨川奇道:“不便?”他有些质疑意味地道:“此时明公大军兵临城下,今后更可屯兵同华,虎视长安,无论南衙抑或北司,未得明公眼色,谁敢胡乱言行?此时控制神策,稍候则向晋王推荐李存审、李嗣昭或李嗣源为鄜坊、邠宁二镇节帅,如此长安便被明公半围,鸾台政令,皆出蒲州,岂不是好?倘若错过今日,何其可惜?”
李曜点头道:“好,自然是好,不过错过今日,却未见得可惜。”
李巨川更是疑惑,问道:“明公此言何解?”
李曜高深莫测地笑了一笑:“你只须知道,任何不满,任何怨气,即便单独去看,都是极小,然而累计多了,却总归是要爆发的。”
李巨川见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