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掌控四镇(一)(3 / 14)
问了心中所想:“天下大势,乱治轮回。某读书三十载,总有些不明所以之处,某今身为‘贼臣’,怕命不久矣,念及‘朝闻道,夕死可矣’,闻蒲帅天下大才,因而欲在死前求一真理:蒲帅以为,隋强一时,忽而而亡,我大唐承袭前朝旧制,却绵延近三百载,纵然如今朝廷暗弱,天子轻佻,天下万民仍对大唐心存冀望,其为何也?又问,秦强一时,忽而亡国,汉承秦制,东西(两汉)绵延四百余载,又为何也?”
李曜略微诧异,问:“你不问生死,不问前程,竟问此事?”
李巨川点头正色,一脸肃然道:“正是。”
李曜心中暗道:“这个问题后世的一些论坛上倒是颇有些爱好青史煮酒的哥们喜欢讨论讨论,我当然也能答得出来,只是我要跟你说这是社会变革的必然阵痛,是奴隶主转为封建制以及门阀制转为科举制所导致必然动荡而统治阶层未能顺利引导最终导致灭国的结果,再跟你说说历史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可不就全是后世的历史观说辞了,你难道一时明白得了?”但见李巨川一本正经地模样,李曜忽然想到一件事:莫非此人打算投靠我?
这不奇怪,李巨川本人,就以原先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也算是个有本事的了,有本事的人要转投他人,必然要有一些理由。就像他刚才所说他从王重荣手下跑到韩建手下,就是因为韩建更体恤民情,这对于“封建儒家”的读书人来说,未必不可能,而且甚至颇有可能。
那么,他因为其他一些什么思想理想之类的原因转投自己,也未必不能啊。只是,他这个问题要怎么跟他说,才说得明白,而又不会超出这个时代的人所能理解的范畴呢?
不过李曜对于李巨川的敏感还是颇为欣赏,隋朝与秦朝出奇的相似,这事似乎到了现代社会才被重视。按照现代社会的说法,两者最大的相似无非三点:都统一了中国,都进行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都很短命。
现代人很喜欢讨论,认为没有隋炀帝的中国很难说是一个什么样子。当然,按照恩格斯“他人替代论”来说,没有杨广,也肯定会有第二个或者类似的一个隋炀帝出现,但按照李曜读史的分析,他却觉得这个隋炀帝第二即便是延后一分钟出现,恐怕历史也将大大的不同。可惜他无法证明,除非他穿越来的朝代不是唐末,而是隋朝或者北周时期。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其实也就是一场游戏,游戏里面的人物可以投掷骰子做出选择,但无论你怎么折腾,你也跳不出游戏设计者的掌心,G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