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力挽天倾(叁一)(6 / 12)
仁恭政权在军事上当然也是重在防御的,尤其是对契丹更是如此。
古代谈及防御,不说城防,就说关防。幽州雄关以榆关、居庸关、北古口三处最著名,但其他关险尚多,比如高思继兄弟就曾经在“孔领关”带过三千兵。至于城防,如今李嗣昭、李嗣源二人领数千兵马死守幽州,刘仁恭坐拥近十万大军,急切间也攻取不得,便足以说明问题。当日河东来伐李匡筹,若非李匡筹闻前军战败,惊慌出逃的话,河东也只有围城一条路,要围多久可就难说了——除非李曜肯动用他那积攒不易的“天雷”。
正是因为唐之幽州历来为边防重镇,所以一直驻有重兵。玄宗开元年间,设有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理幽州,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正,衣赐八十万正段,军粮五十万石”。这里的九万之众,是为当时幽州兵员之常额。安史乱后,藩镇割据,战乱频仍,因此幽州的兵额是不断变化的,而由于历来的节度使都拼命扩张势力,幽州的兵额数量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关于刘仁恭父子统治幽州时期的军队数量,史无详载,只能根据史籍对一些战事的记载,推断其军队之概况。光化二年正月,刘仁恭发幽、沧等十二州兵十万,欲兼河朔。此次出征魏博,几乎是动用了刘仁恭所有的机动部队,但绝不是全部,因为他肯定是要留着力量防备河东与契丹的。后来又有刘守光狂言:“我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我!”其所言三十万之数当然是虚言,不可尽信。但大体可以推测,刘氏政权之常规兵员应在二十万左右。但那毕竟是刘仁恭统治十余年之后的事了,实则如今幽州的总兵力约莫在十五万上下,幽州城被李嗣昭二人占据之后,将高思继兄弟放了出来,他们登高一呼,将幽州城中守兵收降,这是其一。而各州还都留有部分兵马防备契丹,因此刘仁恭可以动用的机动兵力也就是接近十万,比十万略少一点。
李曜因为心中提防辽国的兴起对中原王朝造成太大压力,所以一直想从摇篮状态就对契丹保持遏制,于是当时他对李克用分析了这些幽州的基本情况之后,又特意将契丹拧出来单独说了一说。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魏。其属东胡族系,大概出自鲜卑宇文部别支。北齐天保四年,文宣帝高洋亲率士卒,大破契丹,“虏获十万余口,杂畜数百万头。”可见其时契丹已是人齿渐繁。隋唐以来契丹对于中央政权叛附无常,虽历艰难曲折而不断发展壮大。
当日李曜对李克用说道:“大王切不可忽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