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部分(3 / 6)
要背东西,能不慢吗?
不过,总算大家都平安归来,整个芦苇村都沉浸在快乐之中。特别是大郎和辛湖心里都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们已经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没有家长也一样能活下去,但江大山算是他们家的唯一的长辈,能有个长辈在身边,心里总是底气足一些。
第二天,天阴沉沉的,到了下午果真的下大雪了,好在先前众人准备的柴草极多。虽然多出了十一口人,暂时并不缺少柴禾。湖边那屋子原本就堆了大半屋子的柴草,吴家人能直接使用。吴家人又自带了行李,日常使的物件还算齐全,分了一些粮食给他们,辛湖只从家里给他们拿了一个盆一只桶,几个坛子过来,他们就能正式开火过日子了。
住在江大山家的四口人,虽然行李少,但江大山他们带回来的粮食物品多,就分了一些出来,让春梅秋菊和他们一起过,两个小姑娘本也是穷人家出生,自然做惯了这些家务活。天天一大早就从陈家过来江家干活,主要是做饭。洗衣服的活,各人干各人的,打扫卫生自然有老陈头。
所有的新房子都没有炕,所以大家只能烤火取暖。大家有的睡竹床,有的睡芦苇和干草堆起来的草铺,也有人动手能力强大,还能用木头芦苇勉强给自己做一张床出来。总之,没有火炕的日子,大家只好各想办法了。不过,柴草放开了让他们用,怕冷的就不停歇的烤着火。
休息了三天之后,新来的人,就开始有活做了。
两个举子老爷,自然就得开始开馆教学生了。
村里的孩子,全部要上学。而且还得分一半时间出来练功夫。不管是十二三岁大了,还是七八岁小的,一个也不能落下。十二三岁的女孩子们自然不能由夫子们来教了,况且她们只学些简单的东西,认得字就好。所以依旧由谢老夫人,谢大嫂,谢姝儿三人随便教教。就是成年人,如果想认几个字,也可以过来讨教。纸笔自然不可能人人有份,大家要共用。
两们新鲜出炉的夫子,一开始也和谢公子一样,焦头烂额。孩子们的水平实在是太有层次感了。没办法,谢公子只得接手最没基础的孩子,给大家启蒙。把有点基础的,比如大郎,扔给举子老爷去教。毕竟他俩能进京去考,学业都是相当不错的。谢公子自问不敢和人家专业人士较量,还是老老实实的干启蒙的工作。
成年人们也不是没活干的,虽然下了雪,但来了这么多人,别的不说,光是烧的柴草就要多很多,还不提又多了三匹马,两头驴子。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