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庄稼地里的美食(3 / 4)
烤,他们把这过程叫“烧『毛』豆”。
『毛』豆即没有晒干的黄豆,准确地说,是黄豆还没有成熟,包在豆荚里的豆粒。
这也是孙刚小时候梦里经常出现的好吃的,想起来直流口水。
一般烧『毛』豆总有四五个小孩,烧完后大家会公平地分成四五份,其余的埋在土里的和灰里的就大家一起去捡,谁捡得多就归谁。『毛』豆虽然好吃但吃完后形象很差,因为满脸满嘴都是黑『色』的灰。
有时候丢几根玉米棒子进去,还没烤熟,就迫不及待的扒拉出来,也顾不上烫手,扒开叶子就啃,往往里面还是生的,不过吃起来也是甜丝丝的。
每次伙伴们烧好、吃好、捡完了『毛』豆,就会每个人的脸上、手上都是黑乎乎的灰烬,这时候大家都会互相看看,然后再相视一笑,神情中透过一种兴奋和满足。
他们要离开烧『毛』豆的火堆了,担心火堆里面还有零星火种,怕这些零星火种导致庄稼起火,造成损失,就脱下裤子,往火堆上撒『尿』,用『尿』把火堆浇灭,才拍拍沾在衣服上的灰烬,放心而去。
想着想着,孙刚就怀念当时的情形,漫山遍野的疯跑,跑累了就找吃。
于是,就在自家地头上,捡一些枯枝烂叶,点着后,就在地里拔几颗黄豆秧子,把整株的黄豆秧放进火堆,一会儿,豆秧也被烧着了,一会功夫,就响起噼噼叭叭的声音。
烧到一定的程度,豆粒就会从豆荚里掉在火堆里,掉在火堆里的豆粒是熟的。
看火候差不多了,孙刚用脚把火踩灭,然后脱下衬衣,拿在手上当扇子,忽忽地扇去覆盖在豆粒上的灰烬,豆粒『露』出来了,就开始一粒一粒的捡起来,一边吃一边往衣服口袋里面装。
刚捡起来的豆粒软软的,吃到嘴里有筋骨,豆粒放久了会干,吃在嘴里会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
孙刚把衬衣的袖口绑好做成袋子,去地里摘了不少『毛』豆荚,准备回家用盐水煮。
这是南方人的吃法,南方也吃『毛』豆,他们从还长在地里的黄豆秧上,直接摘下那些颗粒饱满的青豆荚,放入锅里用水煮了,再放少评盐,盛出来放到盘子里,既好看,营养又好,是招待客人的一种好菜。
忙活完,就看到玉米地的玉米棒子,看到这玩意儿自然眼馋起来,这个时候的玉米棒子最好吃了,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烧着吃都倍儿香脆,越嚼越有滋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