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三伏天(求订阅收藏)(2 / 4)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三伏天”最大的特点是高温、高湿和高热。
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最热了。
不过,不少农村人,小小的年纪就已经会背伏天的饭谱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吃面食这一习俗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入伏的时候,正是春小麦上市之时,也叫“新麦”。新麦磨成面,做热汤面吃,吃完发一身汗,很多“恶月”时积累的“寒湿热邪”(身体因为气候原因产生的不良物质,比如暑气,湿毒之类)可随汗排出。同时,新粮营养丰富,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虽说伏天难挨,不过伏天也是农作物生长的旺季。一直生长在农村的孙刚,童年对于农耕知之不少,还知道傻吃,以至于小小的年纪,伏天的饭谱背得滚瓜烂。
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要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
早些年除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那时还有句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那时没有蔬菜大棚,也没有反季节蔬菜,农作物倒茬换季,市场上的蔬菜必然有个断档期,不过头伏蔬菜断档并不明显,因此头伏那天要想吃饺子,饺子馅的选择还是挺充裕的。
老百姓对于吃顿饺子也没有奢望,饺子馅只要有肉有菜就不错了,一般家庭并不要求吃一个肉丸儿馅的,当年管猪肉大葱或猪肉白菜馅的饺子,称之为一个肉丸儿馅的。即便吃一顿素馅饺子也很满足,但不管怎么着,饺子馅也得有蔬菜。
还没入伏,孙妈就张罗着吃饺子,当然用的是今年的新面。
孙刚在和面的时候稍微放一点黄豆粉,黄豆粉是大豆炒后去皮、磨制而成的粉末。既能让面团弹『性』更好,又能避免粘连,还能提高饺子皮蛋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