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聚餐(1 / 5)
徐凌波很想知道, 哪一个学生如此胆大包天,竟然敢用“老弱病残”这种充满恶意的贬义词来形容林知夏的课题组
徐凌波大三那一年,玩了命地学习, 好不容易考上硕士研究生, 才刚读了一年,导师就卷铺盖跑了。他万念俱灰时,被方怡雯一把拉进了林知夏的组内。
经过短短几天的相处,徐凌波就发现,林知夏的能力强到可怕。他成功拜入林知夏的门下,内心是有几分感恩和窃喜的。
林知夏的关注点却与众不同。她问“老弱病残,你们是老弱残, 我是病吗”
方怡雯脸上露出一副“你猜对了”的表情“那学生说, 你有病才会收我们三个。”
听完方怡雯的一番解释,林知夏还觉得那位学生能做到逻辑自洽。她丝毫没把学生的闲言碎语放在心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聊天,扯东扯西都很常见。
詹锐、徐凌波与方怡雯暂时还没有论文见刊。不过,林知夏相信, 在他们整个组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发表文章也是迟早的事情。
更让林知夏感兴趣的,则是方怡雯的思维方式。
林知夏确信,不易动怒的人主要有四种脾气好,城府深,见识广,共情弱。
反过来,容易动怒的徐凌波大概是共情力太强。他喋喋不休地追问“师姐师姐,你讲出来吧,曲老师的哪位学生骂了我们一个组”
方怡雯倒是闭口不谈了。
“哗啦”一声, 包厢门被推开,两位服务员进来上菜。
烤羊肉串的香气飘满了密闭的房间,林知夏给所有人夹了一只羊肉串,又说“你们不用在意这种有侮辱性质的。他们只是看到了你,并不了解你,评价的也不是你。”
方怡雯格外赞成林知夏的意见“林老师说得好啊,认知起源于感官。”
林知夏点头“我们所有的认知都起源于感官,不同人就有不同的理解,理解没有对错,只有差异。”
江逾白插话道“一个人通过感官学习知识,再试着理解它,最终以理性结束,没有什么比理性更高的了这句话,是我读完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后唯一记得的句子。”
林知夏和江逾白成功地转移了话题。
餐桌上,再也没有学生争论“老弱病残”是谁骂的,愤怒与复仇的火焰统统熄灭了,大家围绕着“感性、知性与理性”的话题热烈地探讨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