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分治亡楚 (4)(2 / 22)
,立定河外根基,等待关内大军开出后会合南下。同时王翦与蒙武商定,鉴于李信曾任中军司马,通晓幕府运作谋划,暂派李信重任幕府中军司马,全力职司幕府日常军务。如此一番忙碌,任将之事方初告了结。
第二件大事,是会同国尉府等相关官署,一一确定调兵事宜。自灭国大战开始,无论分合,秦军对外出动的总兵力始终是四十万新军。也就是说,当年王翦、蒙恬在蓝田大营练成的四十万大军始终在关外作战。历时六年,因始终未出现兵力匮乏之困境,也就没有再行征发国人入军。目下,灭楚伤亡连同既往伤亡,新军兵员已经锐减十三万余,再减去留镇燕国的三万飞骑,关内关外主力大军统共只有二十四万余,距六十万大军相差尚远。故此,要调集六十万灭楚大军,实际上便是要以这二十余万新军为主力并聚合整个秦国的兵力。大举调兵关涉各方,须得王翦亲自出马筹划并随时决断。王翦亲自与丞相王绾、国尉尉缭、长史李斯会商,由四方各出一名精干大吏组成一个聚兵署,依照四方长官商定的方略实施调兵。王翦幕府派出了李信,长史署派出了蒙毅,丞相府派出了府丞,国尉府也是府丞,由蒙毅总掌调兵实施方略。王翦与三方长官议定的方略是:秦国既定军兵除九原蒙恬部与蓟城王贲部不再出兵外,函谷关、武关、陈仓关、大散关等主要关塞守军,一律调出由副将率领的八成兵员,合计十万上下;北地、陇西、河西三地因防备匈奴、赵国,故常驻兵马如同关塞,目下北方匈奴有蒙恬军,而赵燕魏三国已灭,此次将三地兵马全数南调,合计十二万余;另外的驻兵重地是拱卫大咸阳的内史郡,同样调出八成,步骑合计约八万上下;最后加上蒙恬回书答应增援的五万飞骑,总共合计,堪堪六十万大军。王翦给所有的发令官署都明白限定了时日,无论艰难险阻,一月之内所调军马必须开到指定大营,完成兵将统属之整编。
第三件大事,备细确定兵器打造修葺与粮草辎重方略。秦军的兵器装备经历了四个时期的锤炼,于嬴政王翦时期达最高峰。第一时期是孝公商君创立新军,以当时最为强大的魏军为范,丢弃战车为主的老军制,立起了第一支五万兵马的步骑野战新军。唯其初创,其时之秦军铁兵器与大型攻防器械尚差。第二时期是秦昭王白起的秦军装备大改制。其时,国力强盛财货富庶,白起任上将军后基于秦军攻坚大战增多的战场情势,一则大大扩展了秦军兵力,二则全力打造并多方改进了各种大型攻防器械,使秦军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具威力的重装大军。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秦军的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