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失才亡魏 (2)(17 / 22)
老郑国一招手,身后一个书吏推来了一幅装在平板轮车上的立板羊皮图。老郑国用探水铁尺指点着板图,“此乃中原河渠图。诸位且看,大河东去,鸿沟南下经大梁城外,距离之近,形同大梁护城河也。唯其如此,果然引水攻梁,水口不在大河,而在鸿沟。唯有一点,鸿沟水量不足大,须从接近大河的上端开口补水,方能成其势。信陵君说的荥口决水,便是此意。”
“鸿沟既然通河,何以水量不大?”尉缭很是惊讶。
“这便是水事了。”郑国叹息一声道,“鸿沟历经几代修成,通水百余年,水道已经淤塞过甚,早当停水以掘淤塞了。惜乎大战连绵,各国无力顾盼,遂有民谣云,‘鸿沟泥塞,半渠之水,河水滔滔,稻粱难肥。’是故,鸿沟通河,水势却小。”
“如此说来,果真水攻大梁,还可借机重修鸿沟?”嬴政很有些兴奋。
“然也!”郑国铁尺指上地图,“鸿沟灌梁,梁南大半段自成干沟,若能借机征发民力修浚开塞,未尝不是功德之举。”
“战损可补,这便对了!”尉缭兴奋点杖。
“一说而已。”王绾淡淡点头。
“长史之见如何?”秦王看了看一直没说话的李斯。
李斯虽没有说话,听得却极是上心。见秦王征询,李斯翻着案头几卷竹简道:“晋末水战,并苏代、信陵君预言,臣都曾得闻,然终未亲见国史典籍之记载。今王贲能多方搜罗出国史所载,足见其良苦用心也。臣闻方才之论,国尉与老令对答,已经足证大梁水战可行,且水损可以清淤弥补。故此,臣亦赞同。然,丞相方才所言,关涉灭国之道义根本,臣不得不言。”见王绾肃然转身,秦王几人也目光炯炯,李斯翻开了王贲的上书副本指点道,“天下没有虎狼不行,遍地虎狼也不行。王贲之说,话虽糙,理不糙。对斯之启迪,不可谓不深。因由何在?在王贲捅明了一则根本大道:行天下之大仁,必有难以回避之不仁。想要天下没有遍地虎狼,必得天下先有虎狼;先有最强虎狼,而后方能没有虎狼,此之谓也!具体说,若不水攻大梁,使昏聩魏国奄奄不灭,天下不能一统,兵戈不能止息,而徒存仁义,长远论之,仁乎?不仁乎?是故,臣以为大梁之战,不宜执迂阔仁义之说而久拖不下!否则,中原之变数将无可预料。”
“大仁不仁。长史之言,商君之论也!”
秦王拍案,王绾摇了摇头也不再说话了。这便是秦国朝会的不成文规矩,当某种主张只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