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三辕各辙 (1)(8 / 22)
论战,你以为如何应对?”
“既来论战,自是求之不得也!”黄衫年轻人很是亢奋。
“你可知公孙龙子何许人也?”
“名家第一辩士,我门最大公敌!”
“过也。”老人淡淡一笑,“午后聚学,老夫说说公孙龙子。”
“嗨!”李斯欣然应命,“午后韩非正可回来,酒亦齐了。”
“还有,鲁仲连飞鸽传书,说举荐一人来山,近日留意也。”
“弟子遵命!”李斯一拱手匆匆去了。
布衣老人从容进了山洞。一段曲折幽暗眼前便豁然大亮,早晨的阳光从幽深的天井洒将下来,洞中与洞外一般的明亮干燥;天井右侧一个天然石洞,洞口一方几于人高的圆石上刻着三个硕大的红字——执一坊。老人进了执一坊,便在石壁下的一排排木架上浏览起来,片刻间抽出一卷竹简凝神翻阅,不禁呵呵笑了。
布衣老人是荀子,目下战国最后一位卓然成家的大师。
荀子是战国诸子中最为特立独行的大家之一,其论战之锋锐,其学派之显赫,其行踪之淡隐,无不令天下惊叹!战国之世名动天下而节操淡泊者,惟墨子堪于荀子相提并论。当然,如果仅仅是神秘与淡泊,老子庄子等更在其上。此间关节在于,老子庄子所执无为出世之学曲高和寡,远离天下潮流,行踪惟关一己之私而已,本无所谓神秘淡泊;荀子与墨子却都是天下显学而疏离仕途,不回避论敌,不奉迎官府,一干大国徒然歆慕而无以为其所用,天下学派攻讦有加而无以失其峥嵘。两厢比较,荀子被天下关注还略胜一筹。盖墨子学派虽则独树一帜,在战国之世却是走偏,终非主流思潮,其拒绝仕途乃学派本旨使然,无论如何神龙见首不见尾,天下皆以为理所当然。荀子则不然,学居主流引导思潮,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与孔子孟子之孜孜求官俨然两途,故令天下人惊叹也!
论处世,荀子是一道悠悠自在的山溪。
论治学,荀子是一团熊熊不熄的火焰。
极端相合,水火交融,注定了荀子生命的奇幻乐章。
少年荀况走出赵国故土的时候,恰是赵武灵王鼓荡天下风雷的强赵之期。秉承了赵人的豪侠血性,在赵国已经少年成名的荀况,背着一只青布包袱与一只盛满马奶酒的皮囊来到了临淄的稷下学宫。这座学宫名士云集,没有人正眼看他这个从遥远的北方来得布衣少年。学宫为少士们确定师门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