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仲父当国 (2)(4 / 23)
与成蛟,与王子政同辈的所有王族嫡系男子,都有资格参加立储之争。在秦国,这叫择贤立储,嫡庶不避。除非秦王急难的非常之期可以专诏传位,譬如秦武王嬴荡举鼎暴死洛阳,便专诏指定幼弟嬴稷继任,寻常立储必当依法考校择贤而立。目下秦王在位,又无战事急难,自当依法立储。然如何考校,却是例无定制。领政操持的大臣每次都要大动心思,方能衡平各方。王绾揣摩吕不韦之意,是要一力扶助王子政立为太子,然又不想有违法度,便想先行清楚王子政少学根底而后确定一种较为稳妥的考校方式。
若非如此,急召他一个大吏回来做个舍人,便有些滑稽了。
舍人者,文职侍从也,非官非吏亦官亦吏,国君大臣王子王孙,但凡贵胄皆可设之。所谓非官非吏亦官亦吏,是说舍人虽无正式官爵,却看你跟得是谁做得如何?若是国君舍人又得宠信,自然是比寻常官员还要有实权了。虽则如此,舍人毕竟不是仕途正道,直正名士寻常都是不屑为之。因了如此,才有吕不韦对王绾的特意征询与特异叮嘱。
王绾原本秦人士子,走得是秦士务实之路,少学颇有优声,便入咸阳为吏了。战国士风:少学一成便周游天下,而后再留学魏国大梁的官学或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先获名士声誉再入仕途;一策动君王,为上上之选;退而求其次,则至少是一步为卿臣高官。名士而曾为吏者也有,然大多在未获名士声誉之前,譬如商鞅,譬如范雎。秦国变法之后东学西渐,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农家兵家纷纷入秦,秦国也便有了士人学风。然橘生淮北则为枳,秦学收秦人子弟,便不可避免的形成了秦士独有之风。其与六国不同者,便是不务高远,不求一举步入庙堂,而是有学即为吏,由吏而建功立业晋升爵位。在耕战为本的秦国,此乃现实与可能使然也。。在法度森严功过分明吏治整肃的国度,只要你有才敬事,但有功劳,几乎没有被埋没者!国风如此,身为布衣之族的士者,自然不会去贪大求远,毋宁先扎实地一步解决生计之道而再求功业上进。
依照吕不韦叮嘱的方法,王绾先去见了王后,呈上了吕不韦书简。王后似乎淡淡笑了笑:“也有他上心时候?好,他信得过你,便是你了。”说罢便有一张羊皮纸飞到王绾面前,“这是王子修学所在,不难找。”如此这般没有任何繁杂叮嘱琐碎礼仪,甚至连一句对儿子的介绍也没有,王绾便成了王后认可的王子舍人。
一马出了咸阳南门过了渭桥,王绾顺着渭水南岸的东西大道西去不到两三里,拐进一条西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