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吕氏新政 (3)(17 / 22)
质物证,又更加突兀地宣布退出相争归隐林下,其间必有权谋考量。最大的可能,便是物证蹊跷经不得勘验、重臣反对、朝议不利等情势而生出的自保谋划;退隐林下云云,则不无以清高姿态倍显吕不韦争权夺利之心机。以吕不韦之才智,自当看出蔡泽这并非高明更非真诚的权谋,自当被迫严词反击,以在朝会澄清真相,以利拜相之争。如果吕不韦如此说如此做,谁都不会以为反常,相反会以为该当如此。然则谁都没有想到,吕不韦既没有提及最引争执的书简物证,也没有严词斥责蔡泽及相府大吏,反倒是一腔真诚地评估了与蔡泽的交谊,且慨然昌明无论在朝在野仍当与纲成君盘桓如故,若有权谋计较之心,如此气度是决然装不出来的。若将吕不韦换做睚眦必报的范雎,换做孜孜求权而不得的蔡泽,说得出来么?惟其如此,人们自然钦佩。然则真正令朝臣们折服者,还在于吕不韦对“争相”说的批驳。分明是在批驳蔡泽,吕不韦却冠之以“人或谓之”,硬是给蔡泽留了面子;对争相本身,吕不韦却丝毫没有做清高虚无的回避,而是坦然面对,以林中万木之身待国家遴选,其意不言自明:选中我我便坦然为相,选不中我我亦坦然效力国家。如此姿态,与蔡泽的始则孜孜以求求之不得便要愤世归隐相比,直是霄壤之别,如何不令人大是钦佩!
“书简之事,可是空穴来风?”正在举殿肃然之时,老廷尉又冷冷一问。
“实有其事也。”吕不韦坦然应承,“不韦少年修学,喜好为文,确曾写下若干片段文字。后入商旅,亦常带身边揣摩修改。二十年前,这些书简不意失散于商旅,不韦从此不再执笔。大吏所得,或正是当年失散之书简。”
“如此说来,阁下对秦法秦政确实是不以为然了!”阳泉君突然插进。
“有不以为然处。”吕不韦依旧是坦然从容,“自秦变法强国,至今已过百年,山东六国无日不在非议咒骂,不在抨击挑剔。不韦山东小邦人氏,少年为文,难免附会世俗,时有非议秦法秦政处。后来,吕不韦以商旅之身走遍天下,遂深感山东六国之论多为荒诞不经之恶意诅咒,自当撇之如履也。然以今日为政目光看去,其间亦不乏真知灼见之论!譬如当年墨子大师之兼爱说、孟子大师之仁政说、今世荀子大师之王道说,均对秦法秦政有非议处。非议之要,便在责备秦政失之于‘苛’,若以‘宽政’济之,则秦法无量,秦政无量也!凭心而论,吕不韦敬重秦法秦政之根基,然亦认为,秦法秦政并非万世不移之金科玉律也!何谓法家?求变图强者谓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