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流火迷离 (3)(2 / 23)
以没有入秦?”
“你回咸阳时说,我师随后入秦。”
“不。他们永生不会来秦了。”
“甚甚甚?永生不会来秦?我却不信!”
吕不韦也不分辨,只从邀薛公来河西说起,备细叙说了山河口话别之夜薛公毛公的说法,尤其是两人对老秦王为政禀性的剖析更说得点滴不漏,直说到纲成君蔡泽的郁闷与目下秦国秦政的种种“乱象”。嬴异人听得惊愕愣怔,竟是良久默然。
“两公不入秦,公子以为根由何在?”吕不韦终于入了正题。
“谋划故国大事,也是名士常心。”
“纲成君身居高位而无所适从,根由何在?”
“名士谋功业。无事徒居高位,任谁都会彷徨郁闷。”
“国中种种乱象,公子如何说法?”
“雄主暮政,鲜有不乱。大父风瘫,岂能整肃?”
“公子差矣!”吕不韦意味深长地摇头一笑,“三答皆人云亦云,远未深思也。”
“三答皆错?我却不服!”嬴异人论战之心陡起,“先说两公,除非留书所说不是实情,断无另外根由!”
“两公留书非关虚实,只是宜与不宜也。”吕不韦轻轻叹息一声,“毛薛之心,其实便是山东士子之心:对秦法心怀顾忌,深恐丧失自由之身。自来山东名士少入秦,商鞅变法前如此,是因了秦国贫穷孱弱野蛮少文,或情有可原。商鞅变法后,秦国风华富庶不让山东,强盛清明则远过之,然却依然如此,根由何在?便在‘惮法’二字!秦法严明,重耕战,赏事功,举国惟法是从;然拘禁言论,士流难得汪洋恣肆,除非大功居国而能言事,在野则言权尽灭。如此情势,一班士人但无绝世大才必能建功,便辄怀忌惮不敢入秦。薛公毛公者,坎坷之士不拘形迹,放言成性,不通军旅,入秦纵做你我之谋士门客,亦不得尽情施展其奇谋之能矣!盖秦国法网恢恢,凡事皆有法式,他国能出奇制胜之谋,在秦国大半无用。士无用则无聊,何堪居之?譬如公子,短暂寂寥尚且不能忍耐,况乎年年岁岁也!”
“也是。”嬴异人恍然点头,“吕公一说,我竟明白了过来:邯郸遇公之后实在舒畅,士林汪洋,交游论战,比在咸阳舒畅多矣!”
吕不韦道:“然秦国终是秦国,执一者整肃,自有另外一番气象。”
“好!此事我服。再说纲成君,能有甚根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