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部分(1 / 7)
则不然。
“此等奸邪之人,理当诛杀!”
二对一,刘健态度坚决,有善侃谈的谢迁助阵,李东阳势单力孤,只能摇摇头,叹息一声,不再出言。
朝堂之上,都察院六科紧抓各地镇守太监不放,即有六部和内阁的推波助澜。先处置镇守太监,打开缺口,即可顺理成章清除天子身边的隐患。
故而,内阁袖手旁观,任由天子和群臣的矛盾激化。
依刘健的想法,天子年轻,幼时未经挫折,处理政事好率性而为。日子久了,恐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旁人意见。于国于民,都不是件好事。
既为清除内宦,也为压一压天子,教其沉稳,刘健立意强硬到底。
谢迁支持刘健,对李东阳所言“怀柔”,虽觉有理,仍只能抛开。
“为天子者,内当秉政劳民,外当长驾远驭。我等为臣子,理应扶持礼法,规劝天子敦诗说礼,远佞亲贤,诛灭群小!”
“宾之诸多顾虑,未免有些懦弱,瞻前顾后,助他人威风,实不可取!”
劝不得刘健回头,李东阳无法,只能再请见天子。
结果同之前一样,朱厚照就两个字:不见!
几次三番,李阁老有些心凉。
一边过于强硬,一边持续犯倔。
以常理而言,刘健和谢迁的想法并不能算错。实际上,的确在为天子考虑。换成弘治帝,必会全盘采纳。甚至是成化帝,都会择条接受。
但龙椅上的不是弘治帝,而是弘治帝的儿子,虚岁十六的正德帝!
弘治帝只有这一个儿子,自然百般宠爱,养成活泼好玩,爽直的性格。
刘健欲行铁腕,对这位进行“挫折教育”,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局面只会闹得更僵。
事已至此,李东阳心中叹气,表面仍要同刘健谢迁保持一致。
天子不听劝,水越搅越混,内阁便不能显出不和。
事情尚未发展到最坏的地步,损伤的不过是些挑梁小丑,微末小卒,天子只在内卫和三大营折腾,顺便给镇守太监加几石禄米,下令锦衣卫东厂严查“违制”,并未触动群臣的根本利益。
李东阳能做的,唯有沉住气,等待时机。
让刘健罢手,必不可能。
从今上登位,刘阁老便积下一肚子火气。朱厚照几次犯熊,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