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平淡才是福(大结局) (1)(6 / 23)
红裳最烦恼的并不是女儿,而是她同道长所约的二十多年之约,已经过去了一半儿,可是她的心却开始彷徨,她怎么舍得下儿女们,而且她还有些不舍得、不舍得赵一鸣。
“裳儿在想什么?”一只大掌轻轻的抚上她的肩。
真是想谁,谁就到啊,红裳抬头看过去,正好就是赵一鸣:“回来了。”几乎是每日,他们夫妇都说着差不多的话,但却不腻。
他们夫妇的生活自福王府的事情之后,根本就没有什么波澜,平淡的就如同一碗白水——赵一鸣不想纳妾,他也不能纳妾了,因为老太爷不知道为什么,定下了一个赵府的永久传下去的规矩:赵府的长子只能娶妻不得纳妾,除非其妻十年无所出方可允其纳妾。
但是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红裳却感受到赵一鸣一点一滴的关爱。
她和赵一鸣出府行走在街道上,赵一鸣改在她外侧;她每到夏末秋初便爱上火,赵一鸣每日必会一粒一粒的剥新鲜莲子给她,因为赵一鸣说是药三分毒,她体质属火,还是多吃莲子比吃药好;冬天的深夜,赵一鸣必会醒来一次,看看她是不是又把胳膊放在了被外......
所有的事情都是小得不能再小,赵一鸣并没有做什么舍生忘死的事情,但偏就是一点一滴的感动了红裳,红裳很清楚的感觉到自己正在一点一滴的对赵一鸣有了依赖感。
红裳并不是事事依赖赵一鸣去做,只是感觉赵一鸣好像她身体一部分一样:亲切而不能或缺。
画儿后悔了,她后悔当初不应该进宫!虽然认祖归宗很好,但是现在她十分的不自由主,且没有了往日能同侍书等人那样的朋友。
红裳只是感慨着劝了画儿一句:人生难得两全!
“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施主可是悟了吗?”一声佛号传来,红裳急忙起身。
赵一鸣身后,立着的正是当年的道长和高僧,他们的容颜苍老了不少。
红裳轻轻福了下去,再立起时看向那道长:“道长,别来无恙,大师,信女——,悟了吧?”她还有丝不确定。
远处传来了儿女们的笑闹声,红裳正要喝凤吟莫要失礼时,却看到凤歌几位姑娘也跟在几个孩子身后,还有金氏、老太太等人。
“你舍得这些人?还是舍不得那点子仇恨?”
红裳一震,然后笑着福了下去,却没有再说什么,红裳看到的那些人一下子却不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