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迁都之争(2 / 3)
于河州,损兵将近三万;再挫于长安,死伤超过两万,举吐蕃全国之兵力,唯有纳悉摩麾下十万天蝎军堪称精锐之师,此番又连受挫败,以目前而言,可战之兵力仅余下了不足五万,以五万兵力,想要守住西疆十几座城池尚且不易,更不用说他们会卷土重来,对长安构成威胁了。因此,请圣上大可不必以西疆大半沦为吐蕃之手为患,只要圣上下旨返回长安,家父愿亲率一支兵马,从吐蕃人手中夺回被占的城池,使陛下免除西顾之忧。”
景云丛揣摩皇帝的心意,命景昭专一从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对比上为皇帝开解心结,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皇帝听罢景昭的这番陈说,一直紧锁着的眉头舒展开来了,脸上也流露出一丝笑意,显然被景昭说得心思活络起来。
站立于景昭身后的于承恩眼见得皇帝似乎被景昭说动,迁都的心思动摇荡起来,当即跨向前几步,拱手奏道:“景氏父子所奏虽然不为无理,但比较东西两面朝廷所面临的形势而言,来自西疆的威胁仍是要远大于北面叛军残部对朝廷构成的威胁,因此臣以为相比于返回长安,迁都洛阳更属上上之选。望陛下还是不要再迟疑了吧。”
其实,于承恩之所以力主皇帝迁都,除了吐蕃侵占西疆,对长安造成了莫大的威胁这条貌似充分的理由之外,最主要的还在于于承恩想借迁都一举树立起自己在朝中不可替代的威势,进而登上能与李进忠相比肩的高位。
试想,如果皇帝返回长安,到时论功行赏,自然是率军收复长安的景云丛应居首功,而他于承恩仅凭着这点儿所谓的护驾之功是断断难以望其项背的。而倘若皇帝肯采纳他的建言,迁都洛阳,情形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景云丛率军收复长安,对皇帝来说,只不过是从吐蕃人手中夺回了一座城池而已,其功劳自然要大打折扣,而他于承恩则不但护驾有功,无形之中还成为了倡言迁都、安邦的首要功臣,这一来一去,对他来说,可谓是有天壤之别,叫他如何不对景氏父子针锋相对,心存忌恨。
正反两派都已开口说话,皇帝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唯一的一个中间派--韦敞的身上。
韦敞饱读诗书,如何不知国难当头之际,唯有皇帝早日回銮长安,才是稳定局势,笼络民心的最佳选择,可是当他听到景暄战死于承天门外的消息后,他就对支持景云丛的建言,主张皇帝返回长安产生了涉及他自身利益得失的顾虑,因而态度变得模棱两可起来。
就此次皇帝弃城东奔后朝中、宫中的权力演变趋势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