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各方地震!(6 / 7)
“咱当年一块做电影,那时候多好……”
徐光头打断道:“耗子,往前看,你在小马也不错,咱电影市场发展快,什么时候都不晚。”
“不过要快,有些事过了这个村,真什么都赶不上。你看李安,几年前,换了你,你敢想李安都要成臭狗屎吗?反正我不敢想。”
徐峥自己是半路出家,拍电影就是为了让自己事业更上一层楼,就是为了名和利。
他没有学院派脑子里的纠结,没想过捧西方的臭脚。
80后新一代的电影人也有追求艺术的,继续拍现实题材。
但是他们不是贾樟柯、娄烨那代人的想法,很多选择不拿去评奖。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贾樟柯这些人,把位置占住的原因,随着西方发展停滞,能拿出的资源也越来越少了。
都是明白人,去外面怎么拿奖的,在圈子里也不是秘密,
但明白归明白,观众可以不在乎,但是电影人,谁能看不起李安?
说看不上的,只能说无知者无畏。
公开质疑拍摄手法的也许有,敢于质疑叙事的,那要自己想想后果。
徐峥自己也做了导演,对李安的叙事技巧感到佩服。
《少年派》的叙事结构可谓绝妙到了顶点,采用双层叙事结构,将奇幻冒险与哲学追问巧妙结合,展现了导演对人性、信仰和真相的深刻思考。
不只是他,恐怕许多电影人看完之后,都认为李安的电影语言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有人称其为“东方电影大师的巅峰之作”。
然而,随着解构的深入,再去看,越是内行人,越能意识到电影里刺眼的象征符号。
观众也许有人觉得是巧合,作为导演,知道电影从来没有巧合。
徐光头一开始是认为,即便是像李安这样备受推崇的导演,其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话语体系的隐形枷锁。
等到审视蔓延到《色·戒》,再到《卧虎藏龙》,再结合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
徐峥三观近乎破碎,他作为早年比较接近沈三通的人,回想当年沈三通的一系列判断,更能体会到沈三通眼光的可怕。
宁浩道:“我只能说试试,得不得奖不好说,只是这样玩的也太大了。”
在这场解构之中,观众不是受到冲击最大的,从业者才是。
宁浩也是一次次又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几乎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想法。
徐光头压住心中的狂喜,要是真做成,绝对能讨沈三通欢心,嘿然一笑道:“你换个角度来想,他们恶心我们那么多次,我们还回来一次很过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