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面具之下,历史之上(5 / 7)
阳。
他走到书房里,打开灯,印象在这个屋子里见过几支笔。
果然,很快就找到了。
他坐在书桌前,随便撕了几张稿纸,开始在上面梳理思路。
“喂!到底去不去吃烧烤啊!”
高阳在客厅大喊:
“你得耽误多长时间?”
“半个小时吧。”林弦随口答道。
“那我先洗个澡,然后换身衣服,咱俩吃烧烤去。”
书房的林弦并没有回话。
高阳当做是默认直接从沙发上弹起,去洗澡了。
……
整个房间变得安静。
林弦揉着太阳穴,却感觉到后背一丝冰冷。
如果。
这一切。
是这样发展的呢?
他拿起水笔,开始在稿纸上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思路。
这些逻辑推理中,有一些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有一些则是林弦的猜测。
首先,是【真实的历史】——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为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9年,爱因斯坦给当时的美国总桶罗斯福写信,提出了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并称当时的德国可能要抢先研究出来原子弹,会对世界人民产生巨大威胁,所以建议美国也立刻开始着手研究。
1941年,美国启动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决定制造原子弹这种超级武器。总桶更是给予这个计划“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1945年,原子弹研发成功,并在日本投下两枚,城市夷为平地,死伤无数,之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自此之后,爱因斯坦面对足以灭世、毁灭人类的超级武器,陷入忧郁与悔恨。他无比后悔自己提出的质能转换公式,让人类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掌握了毁灭自身的恐怖力量。
195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氢弹研发成功,威力比恐怖的原子弹还要强大数百倍;爆炸当量只有2万吨的小男孩原子弹,就摧毁了一整座城市。那当量1000万吨的氢弹,如果用于战争……将会毁灭多少个城市呢?爱因斯坦意识到潘多拉的魔盒一打开就合不上,变得更加忧郁。
1952年,写实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