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2 / 7)
武曌脸色不变,并不认为编撰有什么问题。采风使能看到的谣谚,我稍加干扰,怎么了?编了一条夸赞阎君,剩下的稍微抒发一些个人情感,有什么问题?百姓们传唱的广,能被采风使采集到,呈交给阎君,那正说明是人心所向。
李适:“很多人都在议论,说明朝已经坐了二百年天下,将要天下大乱,有可能要改朝换代。”
“这有什么呢?”长孙无病微微一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真正的太平盛世不超过一甲子。积弊日深,皇帝的权柄日渐消散到他人手中,这一点你们是有体会的。”
一开始是阳奉阴违,到后来扯虎皮做大氅、狐假虎威,再往后就是挟天子以令天下。
李炎先白了李忱一眼。
李忱处之泰然:“德宗的意思是,等明朝一灭,明朝的皇帝都会出来自谋生路,阴间的官位就这么多,围着翰林院都展开这样一番斗争。与世无争的人在阴间生活很舒坦,可明朝二祖不是这样的人。”
他们既有能力争,也想争。官位都是固定的,有人想上去,就得把人拉下来——这总是让人很有危机感,保持着洁身自好。那是对其他官员。
皇帝们可以考虑把这以朝代为划分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里。
尤其是以太宗的身份地位,他大可以提出一条建议,从此以后禁止皇帝入仕,荣养起来。
李适不太赞成这种说法:“我只是提出会有这件事。”有人提出将来一定会有某件事,就说他的意思是要把事情防患于未然?你们有点朝臣没事找事那个劲儿。
李世民早就想过这些事:“祖龙没这么做。我焉能如此不容人?明朝,君臣相得的也只有朱元璋和沐英,朱棣和夏元吉,朱祁钰和于谦这几个人,皇帝大多不成气候。”
难道我比秦始皇的心眼更小?你们都有点懒惰放纵,懒散不成气候,有危机感了反倒是好事。只有皇帝才能让皇帝有危机感,害怕明朝皇帝抢去你们想要的职务?那现在就抓紧努力啊。
李治笑道:“阿耶的雅量惊人。前些年见到玄奘法师,还玩笑着叫他御弟呢。法师都吃了一惊。”
他蛮喜欢玄奘和尚的才学和胆略,儿子一出生就去大慈恩寺,在玄奘法师的主持下受了菩萨戒。(长牙之后照样吃肉。)
李世民想起当时玄奘的表情,那么吃惊,那么迷茫,这玩笑开的真好,这么多年想起来,依然令人大笑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