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土木堡之变(6 / 8)
朱元璋和朱棣都气乐了,没错,他们出征时也让太子监国,那时候太子都多大岁数了?四五十岁的太子当然能监国,皇帝当然不担心自己会死在外面。两岁的……那有屁用啊。
在细细的考究国力,和偶尔归来的人索取人间兵力的数目。
非常少啊,有几个卫所加起来只有四万士兵,还是战斗力不强的屯田兵。
朱瞻基见势不妙就想溜,朱元璋猛地伸出腿,在他路过时,一下把他绊倒在地:“别走。”
这是又一次熟悉的、啪叽一下被绊到在地上,只不过这次不能拿个缸把人扣住,反而有可能被对方扣住。只能忍痛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兵力虽然重要,百姓疾苦也很重要。我想效法文景之治,让百姓休养生息。”
这个解释还算是合理,朱棣几次北征把国家耗尽,也被人称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要想厚待百姓,就得减少国家开支,裁撤军费当然是一个大项目,由主动进攻改为防守,能省下很多钱粮。
瓦剌、鞑靼就是蒙古部落名称,听起来只是藩王,实际上非常强大。
不仅皇帝们放心不下,阎君们也很担忧,唯恐鞑靼人重回中原,又要改朝换代,都知道该地区现在没有完整的超长长城,是以荒地和堡垒作为屏障。
嬴政叹气:“长城要配合四十万以上的军队使用啊。”
修个长城然后再屯兵防御,那可比单纯的北征容易多了。具险以守啊,有山就格外加高,便于士兵奔走作战,没有山就平地起一座墙,让步兵在平地上防御骑兵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倒是从朱元璋到朱瞻基一直在修长城,明长城的用料和秦长城也类似,但你们兵力不足,光有墙有什么用呢?
瓦剌部现在很强,脱欢、也先两代人的经略行之有效,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朱祁镇出征时带了二十万军队,号称五十万,还带了满朝文武,以及一千多名宫女太监杂役。
未战先退,退还不彻底退,就在边境上徘徊,全程没有听到皇帝发号施令,完全是王振在指挥,之所以如此,只不过是因为王振非常了解皇帝,处处贴合圣意,做了一个最好的传声筒,朱祁镇只说一句不想无功而返,王振就把军队带到他暗示的方向去。最终在土木堡被人追上了,还不肯进居庸关里。
一个英国公,两个尚书,几个侍郎,几个寺卿,一群御史……等五十余名文武官员整齐划一的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