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7 / 11)
林老实连忙一边招工,一边计划再进一批机器,加大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经过第三次招工,大安鱼饲料厂的员工也突破了两百人,成为大安县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厂。
而林老实也成了大安县响当当的人物。
与此同时,何春丽和胡安却陷入了困境。
任何时候,破坏都比重建更容易。一个企业的名声臭了,想洗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可,比登天还难。
何春丽显然没意识到这一点,她以为购进新机器,用好一点的布料,就能重新赢得市场,却不知,现在提起“丽安”两个字,在别人的印象中,就是质量很差的代名词。谁也不愿意冒险尝试第二次,尤其是这个烂牌子的衣服竟然还涨价了。
所以哪怕她更换了布料,仍然没人买,大批的成衣囤积在仓库里蒙尘,销售不出去。
没多少进账,每天的开支却没有减少。购买新机器、原料几乎将她这两年的积蓄掏空了。而每个月的水电费、人工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刚开始,何春丽还不是很着急,她想等衣服卖出去以后就能回笼大笔资金,就什么都不愁了,所以跟厂里面的员工说,厂里有困难,暂时不发工资,等衣服卖出去了再发。
这年月,能进城当工人是个无上光荣又很实惠的事,比呆在村里种地强太多了。工人们不想失去这份工作,只能忍气吞声,继续干。
可一个月不发工资,两个月不发工资,三个月……直到过年也没发工资。
工人们坐不住了,厂里有困难,他们家里也有困难啊,都等着他们发了工资买年货回家过年,来年给孩子交学费呢。厂里一直不发工资,他们空着手回去啊,一家人过年吃什么?
所以不少工人开始找何春丽。
何春丽也很烦,冬装需要的面料比夏装、春秋装要多要厚,一件衣服的成本自然也翻了不少,现在全积压在厂子里,她比谁都着急。
无路可走的时候她又想起了林老实。
林老实的鱼饲料厂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迅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上给他大开绿灯就算了,县广播电台还连续播一个月播放他那宣传广告,除此之外,王县长还在跟各乡镇的基层官员开会时提到大安鱼饲料厂,不遗余力地替林老实推广鱼饲料。
若不是清楚林老实的底细,她都要怀疑林老实是王县长的亲儿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