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伦敦峰会(3 / 5)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在苏联,真正掌握权力的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也即是斯大林和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什维尔尼克和他的前任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面对无声的抨击,61岁的什维尔尼克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老练应对:他面色沉重地倡议在场全体为纽约事件的蒙难者起立默哀,在这之后,他信誓旦旦地声明,苏联对纽约核爆炸的发生毫不知情,更不具备动用原子弹袭击美国城市的能力,却无辜遭到了真正黑手的嫁祸,由此引发的东西方大战直接导致三百多万苏联军民丧生,西方国家亦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洗脱罪名,苏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证据,什维尔尼克继而向参会的国家首脑们展示了他带来的照片、影像和录音。荧幕上出现了建立在雪山群中的核武器工厂、身穿德式军装的守卫、秘密开采的挪威铀矿以及突袭海上货轮所缴获的浓缩铀,录音内容亦证明盘踞北欧的第三帝国残余势力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播放这些资料时,什维尔尼克没有插话,“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却十分明显,先前怒目冷视的国家首脑们莫不感到万分惊讶,就连美国总统也沉默了。作为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林恩对内幕的了解甚过在场每一个人,然而他秉持的立场可不是所谓的道义,而是胜者为王的自然界法则。这里没有自由帝国代表在场,若是任由苏联人借题发挥,会议很可能诞生极其不利于自由帝国的结果,进而对民主德国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不过,如同桌游中获得杀手牌的人,直接跳出来为同伴辩护只会适得其反,贸然转移话题同样不可取,林恩冷静观察形势,根据苏联人的后招随机应变。
在逆转掌握主动之后,什维尔尼克列出了苏联的建议:签署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对已有核设施和已探明铀矿进行严格管制,防止核武器再次对人类社会造成恶劣破坏,而为了证明苏联无意发展核武器,他们愿在公约签署后接纳国际监督人员常驻苏联,并给予他们随意检查任何一处设施的特权;对于未签署公约却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由签署公约国共同采取军事措施,迫使该国放弃核武器,并接受公约国家的监督员常驻监管。
按照苏联提出的议案,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一旦签署,自由帝国就成了后一条款针对的目标,届时国际社会将通过军事手段消除自由帝国的核威胁,而不论自由帝国放弃核武器还是选择武力抵制,都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处境。接下来,国家首脑们挨个发言,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