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结盟(2 / 4)
件。
伊嗣俟三世由于压力过大,生怕大唐不愿出兵相助,所以一上来就再次重申了此前让程处默转达的那两个结盟的主要条件,除此之外还提了另外两点——击溃大食人之后,七成的战利品都归于大唐,而且波斯还会在三年后,支付给大唐一笔高达两亿两贞观宝钞的‘出兵费用’。这四个条件加起来,充分显示了波斯人的诚意,或者说展示了他们的焦急心情。
张焕对这四个条件十分满意,他十分清楚,若是不出兵援助波斯,数年之后波斯就会被大食人所灭,到那时候大唐就要直接面对那些狂热的教徒。所以在张焕看来,无论如何都要保住波斯,既然对方提出了这么优厚的条件,他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榨取什么,而是接着也提出了大唐的四个条件——其一,双方永世结为盟友,以天竺恒河的支流昌巴尔河为界,西侧归于波斯,东侧归于大唐。
张焕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双方都知道,大食人完蛋之后,天竺也会被大唐和波斯瓜分,而对于这个提议,伊嗣俟三世十分满意,此举相当于把一半的天竺分给了波斯,使得波斯的领土扩大了数倍。不过伊嗣俟三世也提出了疑问,昌巴尔河并非贯穿天竺的河流,河流枯竭处如何区分边境?对这个疑问,张焕的回答就是找出一张天竺地图,拿刀子顺着昌巴尔河一分为二!面对如此干脆的张焕,伊嗣俟三世除了报以敬服的笑容,还能说什么?
张焕提出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此后在波斯控制的天竺境内,七成土地必须耕种棉花,用棉花来抵偿伊嗣俟三世提出的两亿贞观宝钞。对这个条件,伊嗣俟三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反正都是天竺人去耕种棉花,用天竺人的劳力去换来真金白银,何乐而不为?至于耕地大减导致天竺人的粮食够不够吃,这个和波斯人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的第三个条件,倒是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张焕声称会在昌巴尔河东岸修建一座大城池,还要驻军五万,而伊嗣俟三世却只答应驻军三万,并且信誓旦旦的保证波斯军队永世都不会踏入昌巴尔河东岸一步。张焕稍加坚持,就向伊嗣俟三世做了妥协,毕竟驻军三万和五万并无太大区别,波斯人将来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目标都会是曾经大败他们的大秦人以及大食余孽,只要伊嗣俟三世和其继承者不发疯,就绝对不会和大唐起冲突。在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唐修建一条唐直道,即便将来波斯人有什么异心,大唐也能迅速快捷的从西域甚至关内调集大军前来。
前三个条件顺利达成,接下来的第四个,也就是张焕最后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