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下)(2 / 4)
章和四年,六月,继平定辽东之后,曹操利用三韩彼此之间的矛盾,命夏侯惇以假途伐之计,三个月先后击灭马韩、弁韩、辰韩,尽收三韩之地,全部划入带方郡辖下。三韩之中,弁韩顽抗最烈,甚至施出诈降之计,令夏侯惇大为震怒,尽诛其族,数万人的尸体横阻洛东江,令江水为之断流。震慑于夏侯惇的嗜血,马韩、辰韩两部族人只能束手就降。
夺下三韩之后,曹操非但获取了相当的粮草,更得到了十万户人丁,大大弥补了人丁短缺之困。据细作传回的尚未确认的消息,曹操似乎有意进行人口的迁徙——将马韩、辰韩两部族人分散迁居于幽州各郡,并移幽州汉人进入三韩之地。
……
七月下,似乎是受我军越来越浓烈的战意所迫,曹操开始着手进行迁都。黄武伪朝廷将把自己的都城由许昌迁移到冀州的邺城。
许昌隶属豫州颖川郡,位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有“得许昌者得中原”一说。建安元年,曹操从荀彧、郭嘉之计,自李傕、郭汜手中救下孝愍皇帝,迁都于许昌,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多年的苦心经营,许昌已成为曹操治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丁不下20万之众。
不过,在我军第一次北伐战事结束后,许昌的战略位置虽依然重要非常,但作为黄武伪朝廷的都城,却身份却变得越来越尴尬——随着南阳和汝南两郡的易手,我军实际已从西、南两面对许昌形成了钳制。由汝南的北境进击许昌,甚至只有不到两百里。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步军三日可到,若是骑军,一天半就能出现在许昌的城外。此外,由于我军同样夺取了徐州和兖州的梁郡半郡,完全可以自梁郡出兵,经谯郡直扑许昌。
如此一来,许昌便等于处于三面夹击之下。纵然城坚沟深,纵然屯兵十万,料想曹操也不敢笃定能够在三路大军的夹击下仍可以死守许昌成功。
身为都城的许昌,在地位上具有无比的特殊性。可以想见,一旦许昌失守,给天下人的感觉多半会是——黄武伪朝廷已然覆亡。随即而来的连锁反应,就足以彻底摧垮曹操的统治。
如今休战协议即将到期,河北也已安定,曹操在这时选择迁都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迁都一事,对曹操而言也并非有利而无害……
……
目光异常敏锐的徐庶、诸葛亮、庞统几人,初听闻这一消息,就不约而同地提出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散布流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