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牧浩洋计划(3 / 4)
期,维持经济的就是巨额战争开支,而这笔开支,在本质上又是由中国承担的,其他国家所做的,只是为中国提供战争物资、同时收下中国的欠条。随着战争结束,中国的军事订单肯定会急剧减少,而那些依靠向中国出售战争物资的企业,必然会遇到大麻烦。
显然,中国要做的,不是鼓励生产,而是如何消化掉在战争时期爆发出来的生产力。
第三,“马歇尔计划”在后来演变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工具,或者说美国通过该计划建立起了一个围剿苏联的国家集团,即后来的北约集团。可是在这次大战结束之后,中国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哪怕是欧洲联邦,也不足以挑战中国的霸权地位,更不可能对中国的全球利益构成威胁。
要知道,在整个大战期间,东方同盟集团就只有一个核心国,没有第二个。
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中国即便推出战后重建计划,根本目的也不是为了通过重建来对付某个潜在的对手。
事实上,后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反对把战后重建扩大到全球范围,更反对由中国承担重建义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这场战争已经在根本上确定了中国的霸权地位,因此中国没有必要搞一个全球性质的战后重建行动来巩固霸权地位,更没有必要让中国的纳税人为其他国家的重建工作买单。
这些区别,从根本上决定了,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计划与“马歇尔计划”并不一样。
当然,看上去,两个重建计划几乎如出一辙。
可以说,在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牧浩洋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战后重建,而且这份重建计划明显是在帮助战败国。
所幸的是,有一个人理解,而这个人就是黄瀚林。
到了二零五五年底,黄瀚林几乎全盘接受了牧浩洋提出的战后重建计划,也深刻认识到了帮助战败国重建的重要性。
也正是如此,在随后的东方同盟首脑会议上,黄瀚林打出了一系列的王牌,奠定了战后的国际秩序。
可以说,把黄瀚林在二零五六年六月底到七月初做的事情与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计划联系起来,就能发现,两者存在内部联系,甚至可以认为,正是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计划,推动黄瀚林在最后一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对战后的国际秩序提出了全面设想,并且最终得到了大部分盟国的支持。
看得仔细一些,就能发现,黄瀚林在这次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