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大结局)(9 / 13)
要的原因。我是个很情绪化的写手,经常会为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愤怒,这是毛病,可我不想改。
一个人如果对任何事情都麻木不仁,那活着也就是个行尸走肉罢了。
这本书曾经引起过争议,一是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他到底是不是汉奸?或者说他到底是不是先贤。
我个人的看法,李鸿章有过,甲午之战,李鸿章就有很大的过失,最大的就在于他任用私人,明明知道丁汝昌不称职却还是要用,明明知道刘步蟾争权夺利想挤走琅威利,却不制止。当然丁汝昌、刘步蟾在最后的关头,还是表现出了军人的血性,但是功是功,过是过,这是两码事,不能因人废事也不能因事废人。
辛丑条约是个祸国殃民的条约,这个条约贻害中国四十多年,抗战的时候,为什么日本人可以想在什么地方开战就从什么地方开战,和这个条约有莫大的关系,因为日本人可以在天津到北京随意驻兵。
但是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却是为国立下大功的,当时的情况中国面临极大的瓜分威胁。如果中国被作为战败国处理那将会是无比沉痛的后果,当时世界通行的处理战败国的方式就是瓜分。
庚子国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荒谬的一幕,大清的正规军和十几万义和团去攻打几个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的使馆、教堂,居然打不下来!使馆只有一百多水兵,能拿枪的人全部算上,只有四百人。就一门炮还是两百年前的古董,这是法国人从琉璃厂买来的文物,意大利人凑了点黑火药,居然就让清军打了一个多月都打不破。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有一个国家,包围了在它首都的所有外国大使馆,派遣军队进攻,那后果是什么?有人说了,义和团是出于对洋人的愤怒,才去攻打教堂杀洋人的。
愤怒吗?肯定是有的,洋人确实可恨,很多洋人也确实该杀!可是为什么,在1900年5月31号之前就不恨洋人,不杀洋人呢?在这一天之前,十几万中国教民死在义和团的刀下,而只死了一个洋人卜克思?而到了1900年5月31号之后,就对洋人大开杀戒呢?
说到底,是在那一天接到了朝廷的旨意,这杀洋人是奉了旨的!让我最恶心的就是在这一点上!现在不还是有很多人见到身边的不平事,装作视而不见吗?而在网上则大骂别人是汉奸,似乎显得他道德有多么高尚,只要举起爱国的大旗,就可以像义和团一样大发淫威!
经常有人说什么:“打台湾我捐一个月工资,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