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 ~我要当皇帝~(3 / 7)
蔡元培苦笑道:“原本我也不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近日重读经义。突然有所感。但是一直还是太清晰。刚才见了小少爷摔跤。我恍然大悟。”
庄虎臣越发觉得奇怪了。自己儿子摔一跤更治国有什么关系?
蔡元培看着辜鸿铭道:“汤生兄大才。《孔子家语》中子贡赎人的故事应该耳熟能详吧?”
辜鸿铭点点头道。
这个故事别说辜鸿铭这样地大学问家。就是小孩子都知道。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规定。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地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地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成功商人。他在当时诸侯国的贸易中。在别的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
但他地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严肃批评。
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国家地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而子贡的行为一下子给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地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地损失。
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即使是比子贡更有钱的人。他们也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所采取的最好地措施反而是不做为。
蔡元培将这个小孩子都明白的故事。又郑重其事的讲了一遍。
庄虎臣似乎听明白了些。但是还是觉得和自己儿子没什么关系。
“刚才庄大帅的公子摔了一跤。撞到了桌腿上。而其乳母则踢了桌子腿。说是桌子不该碰了小公子。我请问各位。桌子会动吗?到底是少爷撞了桌子。还是桌子撞了少爷?拿错的是少爷还是桌子呢?”
几个人都是绝顶的聪明人。立刻就浮想联翩。每个人都是若有所思的表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