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东线(5 / 6)
距。飞机,坦克,还有士兵装备的步枪都比不过敌人。地面火炮很强,但失去了空中的掩护,在轰炸中损失惨重,根本没有发挥出实力的机会。反倒是民国的火炮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在空军的协助下有如神助。炮击的效率比起苏军要高出一截。
国防军袭卷哈萨克斯坦,若是加上此时民国控制下的中亚,以及新占领的叶尼塞河以东的东西伯利亚这片辽阔的区域。此时民国直接控制的土地已经超过了苏联,跃居世界第一。
不过苏联虽然大败,伤及了元气,但战争潜力仍然还在,苏联的工业规模。并不比民国逊色多少,叶重并不想在此时进一步刺激斯大林的神经。苏联的举国体制下所形成的恐怖战力还是让德国去消受吧。
在叶重的命令下,国防军前线追击的部队开始停止下来,中央开始紧急培训在中亚,以及叶尼塞河从政的内政官员。
民国国防军暂时息止兵戈让斯大林也松了一口气,这次惨败让他认识到和民国实力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工业规模。而是武器的性能。根据前线的战报,苏联的飞机,坦克,火炮装备数量都要超过国防军。投入的兵力也更多,但却取得让人沮丧的结果,除了指挥官的水平下降得厉害外,主要是武器的差距。若是苏联的战机能与民国的龙鹰一较高下,这场战争就算因为指挥官的失误会败,也绝不至于会如此难看。
民国国防军占据了叶尼塞河东岸和哈萨克斯坦,中亚相比国防军退出军事缓冲区之前,此时已经向北推近了一千余公里。而伊尔库茨克一带也向西推进了七百公里左右。若是强行攻打,此时以国防军的后勤能力还能承受得住。不过再推进几百公里,压力会呈直线上升。
历史上德国入侵苏联不便利的交通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德军的进攻。否则在冬季来临之前,德国完全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进入苏联后,德国和苏联的铁路有些细微的差异,德国的火车不能直接在苏联的铁路上面跑。而且苏联的公路建设十分的滞后,使得德军不得不调用了数十万匹的骡马,苏联欧洲部分的公路建设尚且滞后,在东面的亚洲部分更加不用提了,民国遭遇的困难比起德国还要更甚几分。虽然民国能调用的马匹数倍于德国,但苏联在东面的战略纵深比起俄欧本土要广阔得多,民国的战线拉得太长了。
再多的领土消化不了也没用,当然,战事虽然停下,不过前线的国防军仍然在一刻不停地补充兵力,就地整顿,储备弹药,粮食,医药,棉衣棉被等军用物资,而那超过80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