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目标:安庆 (1)(6 / 23)
曾国藩得到陈玉成撤军的消息后,忘记了身边有如云的谋士,忘记了曾大人本应保持的庄重,一跳三丈高,狂呼乱叫:“天不亡我们,天不亡我们。奇迹啊,奇迹!”
世上没有绝对的奇迹,陈玉成匆忙从小池驿撤军,是因为洪秀全要他撤军。洪秀全要他撤军的原因是,他想在长江下游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攻势,击破围困南京多时的清军“江南大营”,以此消除南京的心腹大患。于是,陈玉成被迅速召回。
这就是奇迹发生的原因,站在太湖方面看,它拯救了鲍超,拯救了曾国藩,拯救了湘军,乃至大清帝国。但如果换到南京角度看,这次奇迹,注定了下面大清的厄运和曾国藩的好运。
解救左宗棠
陈玉成的撤军是彻底的,太湖城和潜山的太平军守军都冲出城外,嗅着陈玉成兵团的气息撤回了南京。清军和湘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安庆的这两座前沿阵地。
曾国藩和多隆阿、胡林翼想不到胜利来得如此容易,立即改变原来四路进兵的计划,重新部署。多隆阿率清军进攻桐城,曾国藩则攻安庆,李续宜兵团则变成总预备队,随时对进展缓慢的人进行支援。
多隆阿把最硬的骨头——安庆——扔给曾国藩,曾国藩竟欣然接受。连他本人都对自己的行为莫名其妙,胡林翼提醒他,进攻安庆就等于在进攻长毛的老巢南京,你一人能应付得来吗?
曾国藩不知哪里来的干云豪气,说道:“凡事何须瞻前顾后,只要奋勇向前。”
虽是这样说,但曾国藩却谨小慎微,像个大姑娘走夜路一样。他对前线指挥官们提出四点意见。
一、抵达安庆城下,先围困两面,绝不可合围。必须先占据连通湘军其他部队的集贤关、桐城、青草塥之路,通往枞阳、庐江的长毛的后路,可不必扼死,令其可出可入。等兵力强大,再图合围。我们现在不能通水师,将来应该设法通之。
二、集贤关必须扎营以通粮道,百人不成就千人,总之要保证集贤关的通道。
三、青草塥是我军援应之地,要多派探子来往,越熟悉情况越好,桐城处也是如此。
四、粮饷弹药应如何接济,要步步看清。至于攻打安庆的日期,不可轻率而定,没有十足的把握,不得妄动。
以上四点,体现了曾国藩的军事风格:稳定压倒一切,不先求胜,先求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也可看出,曾国藩是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