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未来(4 / 9)
道,将金国弄悲催了。
“因此,那时候必须大力治河工了。治河工,不是将黄河约束到济水那么简单,如果是这样,我早就执行了。关于如何治河,我写了一个策子,已经保存起来。按照我策子上所写的,那会花很多钱,然而这些钱帛却是不能少的,包括在西夏境内的河曲之地黄河两岸,广植树木,保护水土不得流失。不过还好,拿下了西夏,可以从黄河的源头治理了,至少可以从黄河恶化的源头治起了。”
“但切记一条,可以募民,不可以役民,宁肯分阶段的慢一点施工,不可以求迅速完成,隋炀帝的大运河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大运河的兴修,成就了唐朝的繁荣,却造就了隋朝迅速灭亡,实际就是今天,我们大宋还在享受着大运河的福利。如果隋炀帝当时用募民,速度再慢一点,那会是如何?”
“我大约估计了一下,包括于沿河两岸植树造林,中上游兴修水堰与蓄沙池,下游修建各种月堤格堤缕堤以及拓宽拓深济水,还要修建运河,用之分水与泄水,最少得五年时间,长达十年,毕竟现在的黄河与各支流的水土恶化,已经超过了东汉之时。”
不过现在的水土恶化,又不及明清之时。
“一旦到了那时,国家才能称为小治呢……因此节流依然如此的重要。”
其实王巨就是交待后事了,平灭西夏后,我就离开宋朝了,以后宋朝该怎么办,王巨所说的正是这个。就象写小说一样,有一个大纲存在,就不会歪楼。
不是不能对赵顼说,而是到了那时,赵顼还能活着么?
因此将这些重臣召集,到时候不管那个人上位,只要他这么做,反对声音就会很小。
章惇问:“太保,那个细绒棉找到没有?”
“只是听说了,但那边太广大,不大好找,如今还没有找到,不过这个问题不重要。”
粗绒棉质地差,产量不大高,而且少棉多籽。但最少比种植麻葛桑强吧,并且织机已经渐渐在改进,想要更精美的棉布,大不了学习黎人了,里面缠杂蚕丝混纺,如果织工精细,也不亚于大食那边来的棉布。
这几年,每年都从南方运来几千万斤棉花制品,调向了北方。
虽然木棉司失控了,但为朝廷带来的相关商税收入,以及互市税赋收益,甚至市舶司的抽解收入,也达到了一百余万贯。
而且南棉北调,同样养活了许多人,甚至造就了造船业的进一步繁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